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库存连降数周,碳酸锂基本面有变?
库存连降数周,碳酸锂基本面有变?
  • www.chemmade.com
  • 2024-10-07 10:18:05
  • 期货日报
  • 近期,碳酸锂社会库存持续去化。据SMM数据,截至9月27日当周,碳酸锂周度库存为12.46万吨,环比减少2095吨。其中,上游去库5035吨,下游和其他环节累库2939吨。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碳酸锂连续5周呈现去库态势。


    市场人士认为,碳酸锂库存持续去化并不意味着碳酸锂基本面拐点已经到来。


    对于9月碳酸锂库存持续下降的原因,中信建投期货分析师张维鑫解释称,一方面是因为碳酸锂的低价对生产端的制约已有所体现,另一方面则是随着旺季来临,碳酸锂需求端环比有较大增长。供减需增的背景下,碳酸锂库存连续下降。


    “9月以来,碳酸锂市场供需因素出现了明显变化,尤其是供应方面,矿端连续出现减停产消息,同时连续数月国内锂矿进口和碳酸锂进口环比明显下降,低价显然影响到矿山的生产和发货意愿。需求方面,汽车和电池环节价格战引发的观望心态逐步消退,而低价带来的三大效应(出口扩张、加速替代和收入效应)在增强。7月以来,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速好于年初预期与上半年的增速。”国投安信期货分析师吴江也解释称,尽管环比来看供需出现了明显逆转,但是9月的平衡表呈现阶段性的紧平衡,月均有3000吨左右的需求短缺,因此呈现去库态势。


    谈及去库情况,多位业内人士告诉期货日报记者,此轮去库对基本面的边际改善相对有限。


    “这种去库属于特定情况下的表现,更多属于供给和需求在节奏上的错配。”张维鑫认为,随着“金九银十”结束,环比需求预计会有较大回落,其中包括订单增长放缓、中间环节去库等因素,会带来上游材料需求减少。从供给端来看,随着碳酸锂价格来到一个相对均衡的位置,并维持较窄幅波动,生产端预计会有所恢复,去库状态继续维持的时间并不会太长久。一方面,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有锂资源投产并爬坡,供给端大概率继续保持增长趋势,需求端增长则放缓。因此,在强现实与弱预期的矛盾下,供需关系虽有短期改善,但中长期仍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当下大背景仍然是供大于求,若价格出现明显反弹,解除了对供给的限制,产能出清无法实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会更加严峻,反过来会对价格形成压制。


    “连续5周维持去库态势,反映出碳酸锂的基本面阶段性转好,但实际边际改善力度相对有限。”国信期货分析师顾冯达也认为,从中长期视角来看,供应端目前尚未见到规模化的减停产,同时锂盐新项目计划投产增量仍较为显著,供大于求预计仍然是中长期主基调。


    从终端需求来看,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依旧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新能源汽车在旺季的表现成为碳酸锂需求环比增长的重要支撑点。据乘联会数据,9月中国大陆乘用车零售销量预计将达到210万辆,同比增长4.0%。其中,新能源乘用车(NEV)的销量预计将达到110万辆,同比增长47.3%。9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占中国大陆乘用车销量的52.4%。


    有行业人士表示,近期政策端的多项利好信号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如新能源车购置补贴政策的延续、新能源车下乡活动等,均有望激发市场活力。随着充电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环保政策持续推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也有望继续扩大,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更多动力。


    “当下,随着政策发力,股票市场显著回暖,地产市场亦有企稳迹象,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汽车消费有望得到提振。”张维鑫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年新能源汽车“金九银十”的销售表现及四季度销量可以适度上调,进而会增加碳酸锂需求,这是政策从基本面对碳酸锂价格产生支撑的路径。最终的改善幅度还要关注政策后续落地情况。


    吴江也认为,尽管当前处于消费旺季,叠加以旧换新和促进消费措施的加持,在国庆假期前后,新能源汽车消费或能有效带动碳酸锂需求阶段性改善,但后市需要关注政策向更广泛领域的落地状态,包括全球范围内可能的再通胀倾向。


    展望后市,当前碳酸锂价格是否已经迎来拐点,市场存在较大分歧。方正中期期货分析师魏朝明认为,当前,碳酸锂需求超预期向好,新能源汽车需求向好也带动中间环节库存去化,加之当前宏观情绪向好,或与短周期供需面改善形成共振,后市有望看高一线。顾冯达也认为,虽供过于求的基本面格局尚未得到有效改善,但政策利好支撑商品板块整体上行,碳酸锂或将步入阶段性宽幅震荡区间,后续需重点关注供应端情况及客供比例的改变。张维鑫则认为,尽管碳酸锂短期内确实有一些利好,但价格反弹高度不宜过度乐观,10月份大概率会是基本面拐点,同时也有可能成为下一轮下跌的起点。


  • 文章关键词: 碳酸锂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