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新能源竞争格局面临重塑 商业模式更加多元
新能源竞争格局面临重塑 商业模式更加多元
  • www.chemmade.com
  • 2024-02-19 10:57:37
  • 中国石化报
  •   2023年,我国全面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着力发展风电光伏,培育塑造储能、氢能产业,强化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新能源发展速度超预期创纪录,产品价格一路持续走低,融合发展创新活跃,绿氢氨醇打通下游市场,装备技术实现多点突破,试点示范应用全面开展,强制配储覆盖全部领域,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金融服务支撑力度加大,安全成为贯穿始终的主题。

      2024年,预计新能源增速放缓但仍保持高位,大基地成主流开发模式,农村新增长极加快培育,“海上风电+”激活蓝色经济,储能商业模式更加多元,生物质能市场需求打开,产业竞争格局面临重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循环利用要求趋于严格,装备出口继续增量提质。

      2024产业展望“十大研判”

      1.增速放缓但仍保持高位

      在国内利率走低的预期下,新能源产品制造和项目建设的资金成本下降,项目收益率有所提升,开发建设投资热情进一步激发。但受土地资源供给日趋紧张、电网并网消纳难度激增等约束,新能源项目建设速度预计将有所放缓,但仍保持高位。2024年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2亿千瓦以上,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大幅回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可增至8000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有望突破1000万千瓦。

      新能源强制配储要求落地,预计储能新增规模将达到3000万千瓦。随着送端储能、电力输送通道的建设和高耗能产业向清洁能源丰富区部署,风电、光伏利用率将进一步提升,“‘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3万亿千瓦时、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33%”的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2.大基地成为主流开发模式

      2024年,第一批陆上风光大基地推迟完工的项目将全部建成,第二批大基地项目进入投产高峰,第三批大基地项目开始并网,加之分布式光伏建设放缓、分散式风电增量不大,沙漠、戈壁、荒滩和三北地区集中式项目成为陆上风光新增装机容量的主导力量。

      风光储氢氨醇、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等基地化项目有序规划建设,白城绿色氢醇航油生产基地逐步落地,多能互补基地项目散点分布。海上风电大基地规划有望落地,部分省市延迟竞争配置的海上风电项目将集中释放,单体项目容量增大。

      3.农村新增长极加快培育

      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前景广阔,农村能源建设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农光互补、渔光一体等新型能源产销模式加快探索。随着农村电网巩固提升、盈利模式更加清晰、收益分配合理共赢,“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将推动风电、光伏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2024年,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稳妥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逐步规范,渔光比例等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农业电能替代加快推进,新能源电力就地消纳能力将明显提升。

      4.“海上风电+”激活蓝色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2024年,海洋油气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海上光伏探索规模化发展,大唐浮式风电与波浪能融合技术研发启动,潮流能、温差能等海洋能技术持续攻关,“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氢能”“风光波联合”等模式创新将保持活跃,海上风电与文旅、航运跨产业协同更加深入,海洋能源资源综合高效开发利用形成共识,向海经济贯通海陆,“海上风电+”将成为海洋经济的亮丽名片。

      5.储能商业模式更加多元

      光伏、风电行业企业布局延展进入储能行业,叠加当前低端产能过剩,行业将向高端化、定制化发展,风光储系统集成方案服务逐步成熟。在电力市场建设和电价改革下,储能辅助服务价值进一步得到体现,负荷管理需求上升,用户侧储能迎来发展机遇。2024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容量预计保持2000万千瓦以上,在2500万千瓦左右;抽水蓄能新建与常规水电改建同步推进,累计装机容量或超6000万千瓦;技术路线百花齐放,长时储能更受青睐,飞轮火储、“飞轮+锂电”等技术应用增多,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技术持续研发探索应用。

      6.生物质能市场需求打开

      2023年,生物质能政策市场联动,生物质热电联产技术标准发布,国家电投完成首例生物质发电现货交易;推进大型燃煤发电锅炉耦合生物质燃烧技术改造,首例百万千瓦机组掺烧试运项目完成;开展生物柴油推广应用试点示范,计划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机制,首船国际航行船舶燃料油加注完成。

      2024年,生物质清洁供暖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有望超过5000万千瓦,生物柴油、甲醇、航煤在绿色交通领域的市场需求集中释放,推动生物燃料与生物化工融合发展,绿色认证多点推进,行业或迎来提速发展阶段。

      7.产业竞争格局面临重塑

      风电、光伏、锂电产能逐步过剩,价格屡创新低,利润逼近成本价的市场局面蔓延到风电、锂电,盈利下降影响技术研发再投入,优胜劣汰、破产兼并周期开启。汕头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安徽光伏产业集群、三大氢城市群等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企业布局更加合理。融合发展等模式创新对跨产业装备技术转化共用提出新要求,产业协同逐步深入。国家鼓励大基地牵头企业和受端组建联合体,广西、贵州等地的地方政府密集组建省级能源集团参与新能源项目投资开发,项目合作开发模式将更加多样。

      8.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完善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进入实质阶段,以新能源为主的西电东送通道加快建成,有效满足大基地可再生能源电力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的输送需求。电力体制改革加速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全面推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统筹衔接的多层次电力市场进一步完善,绿证和CCER机制更加协调。中国石化纯氢长输管道示范工程纳入“全国一张网”,江苏大丰港国内首个综合性海上风电运维服务基地项目一期逐步建设,产业发展硬件基础更加坚实。

      9.循环利用要求趋于严格

      新能源产业将迎来首次大规模退役潮,废弃处置和废物循环利用成为产业政策重点。2023年,《关于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出台,《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正式实施。2024年,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将加快推进,项目开发投资的生命周期后半程因素的决策权重增大。

      10.装备出口继续增量提质

      2023年,光伏产品出口量保持高速增长;东南亚、“一带一路”的风电EPC总包、整机出口增长,大金重工单桩基础、明阳智能风机等开始规模化进入欧美日高端市场,全球超过50%的陆上风电、超过60%的海上风电和超过80%的光伏设备来自中国。


      2024年,美欧加速本土产业链建设,关税等政策提高出口壁垒,产地销和单打独斗模式难以奏效,国内外利率差较大致使项目投资开发盈利能力增强,装备制造、设计建设、投资开发企业抱团出海有望打开市场并实现进一步增长,其中海上风电或将成为新的增长极。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新能源、能源体系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