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消费提振不足 预计沪铜后市以振荡回落格局为主
消费提振不足 预计沪铜后市以振荡回落格局为主
  • www.chemmade.com
  • 2024-02-05 09:39:32
  • 中国国际期货
  •   消费提振不足

      一方面,美国制造业及就业市场表现出韧性,令市场保留对降息预期的修正空间,全球经济前景仍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基本面利多有限,阶段性供大于求背景下,沪铜上方压力逐渐显现。

      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意外提前宣布降准给市场注入强心剂,沪铜跳空高开后振荡反弹,主力合约期价上周四最高曾上摸至70000元/吨关口。随着上方压力的逐渐显现,沪铜出现回调迹象。

      全球铜精矿供给增速或高于需求增速

      智利作为全球主要的铜矿生产国和出口国,2023年12月智利铜产量与上年持平,为495537吨。2023年智利铜产量为524.4万吨,同比下降1.48%。智利铜业委员会Cochilco预计去年智利铜产量将增长1%至540万吨。智利政府预计今年智利铜产量为564万吨。存量铜矿项目产出水平要恢复至疫情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秘鲁作为第二大铜生产国,因缺乏新的铜矿项目,秘鲁矿业投资2024年料降至至少8年低点。秘鲁全国矿业、石油和能源协会预计2024年矿业投资支出可能为30亿至35亿美元。虽然2024年秘鲁铜矿开采投资可能复苏缓慢,但如果大型矿山未受到社会抗议活动的影响,2024年秘鲁铜产量仍可能增至270万—280万吨。

      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表示,展望2024年,预计世界精炼铜产量将同比增长4.6%,世界精炼铜用量将增加2.7%。2024年全球精炼铜供应增速可能明显高于需求增速,预计2024年全球铜市场过剩量为46.7万吨,与全球2600万吨的精铜产量规模相比,所占比重极小。

      1月国内电解铜产量预计同比增长

      虽然近期铜现货成交较为活跃,但铜精矿加工费表现并不理想。在矿端供需偏紧的背景下,TC近一个季度以来加速回落,这不仅令冶炼厂采购端承压,也使得贸易商调低了矿山的铜精矿招标价格。

      从国内电解铜的生产情况来看,步入2024年1月后,前期新点火的几家冶炼厂逐渐释放产量,但因统计周期问题影响,1月统计天数较少,统计产量下降。且西南某冶炼厂因搬迁导致产量下降,1月统计产量较去年12月明显回落。结合各家排产情况,SMM预计1月国内电解铜产量为95.36万吨,环比下降4.58万吨,降幅4.58%,同比上升10.03万吨,升幅11.75%。

      库存方面,近期国内外库存表现处于分化状态,在LME铜库存逐渐下滑的同时,COMEX、SHFE铜库存则逐渐攀升。虽然1月上旬国内电解铜社会库存曾有短暂去库,但1月下旬后再度迎来累库。截至2月1日,国内电解铜社会库存为10.23万吨,较1月26日增长1.71万吨,较去年同期下滑16.16万吨,仍处于历史同期相对较低水平。大部分下游企业将迎来春节假期,但冶炼厂发往仓库的量将继续增加,因此电解铜的累库幅度将更为明显。

      电线电缆企业开工率可能下滑

      2024年1月电线电缆企业样本开工率为75.1%,同比大增26.53%,环比减少8.56%,低于预期的7.47%。1月上旬,下游企业提前备货、赶工期带动了部分铜线缆企业订单的增长。但1月下旬后下游备货步入尾声,且铜价重心抬高抑制了下游采购积极性,大部分企业订单下滑较明显。预计2月电线电缆企业开工率环比下滑16.34%至58.76%。2月处于春节期间,大部分企业假期为12—15天,停工对铜线缆企业开工率有明显影响。但得益于电网订单的支撑,预计今年2月线缆企业开工率仍将处于近7年来同期较高水平。

      宏观面上,目前美国制造业及就业市场表现出韧性,通胀黏性仍存,令市场保留了对降息预期的修正空间,全球经济前景仍具有不确定性。基本面上,供给端,全球铜矿扰动仍存,铜精矿加工费延续振荡走低态势。叠加硫酸价格逐渐下滑,国内冶炼厂利润呈现不断缩水趋势。国内冶炼厂虽不具备明显的增产驱动,但2月底前暂不会出现减产及停产现象。消费端,随着春节假期临近,铜加工行业开工率存在下调预期,后期铜需求提升空间料有限。但国内铜社会库存处于偏低水平,对铜价仍有一定的支撑。

      总体而言,在基本面利多有限、阶段性供大于求的背景下,预计沪铜后市以振荡回落格局为主。主力合约上方压力位在70000元/吨,下方支撑位在67850元/吨。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沪铜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