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市场供需逐步修复 乙二醇涨势能否持续?
市场供需逐步修复 乙二醇涨势能否持续?
  • www.chemmade.com
  • 2024-01-24 10:00:55
  • 广发期货
  •   2023年,乙二醇整体维持低位振荡走势,运行区间在3850—4500元/吨,波动率较2022年明显下降。展望2024年,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供应端不出现明显收缩,乙二醇价格反弹驱动依旧不强,预计2024年乙二醇振荡区间在4000—4800元/吨。如果供应端收缩幅度超预期,经过上半年的库存去化,港口库存降至80万吨以下,不排除乙二醇的高点进一步抬升。

      价格中枢有进一步抬升的可能

      行情回顾

      2023年,乙二醇整体维持低位振荡走势,运行区间在3850—4500元/吨,波动率较2022年明显下降。具体来看,2023年年初,在宏观政策利好提振下,大宗商品整体走势偏强,叠加国内一体化和中东装置检修预期共振,乙二醇走势偏强,期货价格最高反弹至4509元/吨附近。春节后,乙二醇港口库存大幅增加,且随着海外乙二醇装置恢复,以及新装置投产落地,加上国内多套煤化工装置重启,在港口高库存持续的背景下,乙二醇价格承压。二季度,欧美银行业风险扩散,市场担忧海外宏观衰退,叠加乙二醇自身供需偏弱,乙二醇继续承压,期货价格跌至年内最低点3851元/吨。三季度,受OPEC+意外减产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加之多套乙二醇装置停车检修,受成本支撑偏强以及供应收缩共振,乙二醇走势偏强,但价格反弹空间受高库存压制。四季度,中昆、榆能等新装置投产落地,叠加港口高库存压制,乙二醇维持偏弱振荡走势。

      国内新增产能不多但装置供应弹性较大

      2023年,全球乙二醇新装置投产455万吨。其中,国内投产370万吨,包括盛虹90万吨、海南炼化80万吨、三江化工100万吨、榆能化学40万吨、新疆中昆60万吨;海外投产85万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国内乙二醇产能2822.5万吨,较2022年年底增长13.9%。其中,煤制乙二醇产能1018万吨,同比增长11.5%。虽然2023年国内乙二醇整体开工负荷不高,但因新装置投产,乙二醇总产量仍高于历史同期水平。2023年,国内乙二醇产量1654万吨,同比增加24.4%;煤制乙二醇产量约554万吨,同比增加35.3%。进口方面,2023年,乙二醇进口715.2万吨,同比下降4.7%。因海外装置尤其是近洋地区受效益影响检修或减产较多,进口有所下降。受此影响,2023年,国内乙二醇进口依存度或降至29%附近。

      从以上分析来看,虽然国内乙二醇供应增加,但进口有所下降,整体供应增加有限,乙二醇维持去库趋势。2023年,国内乙二醇整体供应2369万吨,聚酯产量6671万吨,折合消耗2235万吨乙二醇。考虑到其他消耗及出口151万吨左右,乙二醇整体去库17万吨左右,但主要体现在隐性库存上。截至2023年12月25日,乙二醇华东港口库存113.6万吨,显性库存较2022年年底增加23万吨左右。具体来看,一季度,乙二醇港口库存出现季节性累积,约38万吨。二季度,国内乙二醇开工负荷有所下降,且进口下降明显,下游聚酯开工率回升至高位,整体去库幅度较大,约69万吨。三季度,国内乙二醇呈现供需两旺状态,但因进口大幅增加,乙二醇整体小幅累库。四季度,因部分煤化工及油制乙二醇装置检修,叠加下游聚酯和终端需求较预期好转,下游开工负荷偏高,乙二醇有所去库。

      展望2024年,预计国内乙二醇新增产能130万吨,且主要集中在四季度,而国外无新增产能计划。虽然国内乙二醇产能增速放缓,但存量装置带来的供应压力仍较大,2023年国内乙二醇平均开工率为60.7%,供应弹性依然较大。进口方面,预计国内乙二醇进口水平维持压缩趋势,但中东和北美低成本货源对国内的冲击仍在。需求方面,2023年年底聚酯产能为7984万吨,2024年聚酯计划投产716万吨。整体来看,2024年,乙二醇供需有望逐步修复,但如果没有产能退出或大范围装置检修,乙二醇供需改善空间将有限,供应仍是国内存量装置的博弈以及海外低成本进口的竞争,需关注国内乙二醇装置检修情况、进口情况以及下游聚酯投产情况。

      从乙二醇各生产工艺利润情况来看,2023年,乙二醇各生产工艺仍处于大幅亏损状态。其中,石脑油制乙二醇年均现金流亏损160美元/吨,亏损幅度较2022年收窄。虽有现金流阶段性修复,但主要来自原料相对偏弱,乙二醇自身基本面无明显驱动。在乙二醇自身供需偏弱的格局下,预计2024年各生产工艺现金流大概率维持亏损格局。不过,随着乙二醇亏损持续时间较长,供应端收缩的概率增加,如果供应端出现明显收缩,加之下游聚酯需求韧性较强,乙二醇现金流或继续修复,2024年关注高成本装置退出情况。

      下游聚酯产能基数大且行业开工韧性强

      2023年,聚酯市场整体表现好于预期。2023年,聚酯新装置投产较多,约1035万吨。其中,有945万吨新装置投产,有80万吨旧装置重启,若加上剔除的167万吨旧装置,2023年聚酯实际产能增加868万吨。截至2023年年底,聚酯产能基数为7984万吨,较2022年同期增长13%。2023年,国内聚酯产量6671万吨,同比增加17.7%。2023年1—2月,受春节因素影响,下游聚酯开工负荷偏低,聚酯产量为832万吨,同比下降11.7%。3月之后,下游聚酯开工负荷恢复较快,3—12月聚酯平均开工率在91%偏上。其中,聚酯产量约5839万吨,同比增加23.1%。

      从需求端来看,2023年,聚酯产品净出口1080.4万吨,占同期聚酯产量的16.2%,同比增长13.5%。其中,聚酯瓶片出口455.2万吨,同比增长5.5%;涤纶长丝出口398.8万吨,同比增长20.6%;涤纶短纤出口120.5万吨,同比增长20.9%。从终端纺织服装需求来看,2023年,终端纺织服装内需整体恢复较好,但出口受海外持续加息影响整体偏弱。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累计零售额14095亿元,同比增加12.9%。其中,服装类零售额10353亿元,同比增加15.4%。2023年,纺织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206亿元,同比下降2.8%,按美元计算,纺织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591.45亿美元,同比下降7.8%。

      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来看,2023年,聚酯整体表现较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2022年,聚酯行业整体开工率不高,聚酯产量较往年下降明显,整体供应压力不大,年底聚酯成品库存水平不高,且终端原料备货也不高,从而导致市场对2023年的需求有所增加。第二,聚酯产品出口超预期,因终端产业转移导致中间产品如长丝和短纤出口增加,印度BIS认证导致2023年二季度、三季度出现抢出口的现象,以及我国聚酯产品价格具有成本优势等。第三,国内经济复苏对消费的需求增量明显,且在海外持续加息背景下,国内外消费降级导致对低端产品需求增加。

      展望2024年,终端需求仍维持内需好于外需的趋势。对终端需求持谨慎乐观态度,国内终端需求韧性较好,但增量有限,同时因终端产能转移,终端出口难有明显起色。此外,虽然海外成品库存持续下降,但服装及服装面料库存绝对水平仍偏高,在加息周期下,海外仍以主动去库为主,但随着加息周期结束,海外补库时间点或逐步临近。就聚酯而言,2024年,聚酯仍有投产预期,但产能增速有所放缓,且考虑到2023年聚酯整体需求超预期,2024年新的需求增长点可能要等海外补库周期的到来。分品种来看,2024年仍是聚酯瓶片的集中投产周期,在供应过剩压力下,预计瓶片的竞争压力较大,产能利用率或进一步下降;长丝产能投放有所放缓,如果出口持续以及终端需求维持一定增速,行业景气度有望好转。整体来看,随着聚酯行业格局发生转变,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且上下游配套逐步完善,聚酯行业开工韧性较强,对上游乙二醇和PTA需求支撑较强。

      后市展望

      2024年,国内乙二醇产能增速有所放缓,主要是因为存量装置带来供应压力,乙二醇供应弹性较大。从进口端来看,预计2024年乙二醇进口维持压缩趋势,但中东和北美低成本货源对国内的冲击仍较大。从需求端来看,下游聚酯需求韧性较强,且维持一定的投产增速。从成本端来看,2024年,在海外发达经济体浅衰退的背景下,石油需求增速预计放缓,但考虑到OPEC+产量政策调整的能动性,以及美国SPR有补库需求,2024年石油供需结构难现大矛盾,全球油品的低库存结构短期难以打破,预计2024年国际原油价格维持高位振荡走势,布伦特原油价格运行区间或在70—95美元/桶。2024年,预计煤炭供需整体平稳,煤价将呈现宽幅振荡局面,但价格中枢可能进一步降低。由此来看,2024年,成本端无明显支撑,但因国内新装置投产压力不大,随着下游聚酯逐步投产,乙二醇供需有望逐步修复,预计价格重心或缓慢抬升。

      2023年年底,沙特等多套装置因效益不佳减产,以及红海局势可能影响沙特乙二醇运输,导致2024年一季度乙二醇进口预期下降,叠加乙二醇新装置投产放缓,在供需好转预期下,2024年年初乙二醇价格重心有所抬升。笔者认为,如果供应端不出现明显收缩,乙二醇价格反弹驱动依旧不强,预计2024年乙二醇振荡区间在4000—4800元/吨。如果供应端收缩幅度超预期,经过上半年的库存去化,港口库存降至80万吨以下,不排除乙二醇的高点进一步抬升。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乙二醇、价格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