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们频频听到业内人士对氯碱行业“如火如荼”发展的忧虑。至2010年末,国内氯碱规模达到2800余万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供需失衡的状况。虽然国家想了不少办法,行业组织也没少提醒,但短期内扩能增产的势头还将继续。这一局面如果不迅速扭转,会严重阻碍“十二五”国内氯碱产业升级的步伐。
综合各方的看法,氯碱行业的规模大幅提升主要缘于两方面:一是业内企业盲目确立以规模取胜的定位策略,认为只有大才能抗击经营风险;二是扩能时考虑本地资源状况较多,对周边市场的容量考虑欠缺。在轰轰烈烈的一轮投资过后,新技术、新装备比重虽有提高,但仍然保留了相当规模的落后产能,如隔膜烧碱还有650万吨的规模。
因此,展望氯碱行业“十二五”的发展之路,国内氯碱企业不仅要依靠淘汰落后产能等宏观政策实现“瘦身”,更需要坚持产业升级,走“健身”之路。
在宏观调控方面,我们一方面希望政府部门加强宏观总量控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提高准入门槛,特别要对以技术改造为借口进行新增产能的审核把关。另一方面,还要倡导和促进资源整合,特别是加强东西部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利用西部的电力、原料、劳动力和环境优势,结合东部的市场、管理、技术和交通便利,实现优势互补,共存共荣。
对于企业来讲,简单扩大再生产方式不足取,必须向集约经营模式转变,提高运作质量,实现总量不再增加情况下的供需平衡。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与装备,果断舍弃落后装置。
企业的产品定位也要融入更多的创新理念,用发展的眼光来选择高端产品,这样才能免遭市场淘汰,赢得发展机遇。例如,隔膜烧碱电耗一般在2500千瓦时/吨,普通离子膜烧碱为2300千瓦时/吨,而“零极距”技术离子膜烧碱仅为2100千瓦时/吨以下。显然,选择了高端的先进技术和装置,就站在了同类产品的制高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