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年奋力发展,泉港国家级石化基地建设完成打基地、上规模,综合实力实现从“小地方”向“大基地”跨越。站在“十二五”新的起点上,泉港将紧紧围绕泉州市“两个加快”要求,全力实施“五大战略”,形成千亿石化产业集群,打造海西绿色石化城和“能源之都”。
多项指标增幅居首
“小地方”迈向“大基地”
“十一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工业生产总值三项指标增幅连续四年居全市第一位,年均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100亿元……犹如扶摇直上的鲲鹏,泉港跨越发展的速度和韧劲非同凡响。十年间该区生产总值增长5.3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5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9.82倍。
说起泉港的由来,一个大项目不得不提,那就是被誉为全省一号工程的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2009年11月11日,这个年炼油1200万吨、生产乙烯80万吨的石化龙头企业全面投产,炼油能力居全国第八、乙烯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七福建奋斗30年的石化强省梦,在泉港迎来梦想终成现实的一刻。
一年多来,泉港石化产业聚集效应全面显现:东鑫石化6万吨/年环己酮、恒河10万吨/年二甲醚、10万吨/年丁苯橡胶、5万吨/年顺丁橡胶等大批项目纷纷投产或动建,57家石化企业2010年工业产值将突破600亿元。其间,泉港被列入国家石化产业振兴规划九大炼油基地、摘取“中国石油化工园区”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两个“国字号”品牌,综合实力逐渐实现从“小地方”向“大基地”跨越。
同样的佳绩也在港口集疏运领域书写:2007年10月10日,连接湄州湾主枢纽港的第一条铁路漳泉肖铁路支线通港铁路正式通车,改写了泉州没有铁路直通港口码头的历史,也赋予肖厝港打通闽赣资源、能源性产品新通道的使命。截至目前,泉港已建或在建的11座码头完成投资13.5亿元,港口吞吐量达8518万吨,成为闽赣地区石化产品、粮油、煤炭、铁矿等大宗资源、能源产品的集疏运中心。
“第一”也连接着泉港千家万户富裕康庄的梦想。“十一五”期间,泉港农民年均收入增幅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今年预计突破9500元,年均增长10.77%。这个“第一”的背后,是泉港惠民政策的“接力跑”:过去5年间,该区投资2.2亿元,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65件,投入近3亿元用于实施就业、安居、帮困、医保、助学等五大民生工程。为让群众从安居向乐居转变,泉港更将今年定为“市政建设年”和“生态环境建设年”,启动总投资18亿多元的19个市政项目建设,是该区设区以来市政建设投入最多的一年。目前,泉港市民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城市综合性公共活动设施已全面动建,将在今明两年相继投入使用。
实施“五大战略”
大项目支撑“新增长区”
未来五年,泉港将全力实施产业基地化、物流园区化、城市公园化、人居社区化、民生工程制度化“五大战略”,打造海西绿色石化城和“能源之都”,成为福建重要的新增长区域。而这一新的蓝图,也将和“一”字紧密连接:超1000亿元产值的石化集群、年规划吞吐能力1亿吨的海西石化港口物流中心,以及“一镇一公园”、“一村一绿地”的宜居宜业城。
新征程的号角刚刚吹响,大企业、大项目已是纷纷云集响应,为泉港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本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石化签约计划投资100亿元,在现有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产能基础上实施乙烯改造拓建项目,形成1600万吨/年炼油和100万吨/年乙烯产能;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的泉港南垦石化片区基础设施建设,首期10亿元工程开始招投标;填补省内空白的10万吨丁苯橡胶项目和年产5万吨顺丁橡胶项目明年即将全面投产……
“三年打基础、六年上规模、十年基本建成国家级石化基地”。经过十年的筚路蓝缕,泉港的第三步奋斗目标即将实现,千亿石化产业集群指日可待。
泉港泰山石化、方通石化、东港石化等化工油品深水泊位和仓储区全面建设完成;肖厝作业区5号至10号泊位6座10万吨以上的深水泊位建设将全面加快建设,力争建成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国电二期、LNG燃气、海上风电、陆上风电等临港能源项目建设抓紧推进,有望成就我省大型煤电基地和泉州电网主电源……伴随着这些项目的投产,肖厝港9.8公里的深水岸线旁还将崛起一座能源之都。
而中国水电投资40亿元的市政建设“大单”,则为泉港打造宜居宜业的海西绿色石化城注入强劲动力。未来五年,泉港将推动“一镇一公园”、“一村(居)一绿地”,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区。同时加快万星影城、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带动2.5平方公里行政中心区全面开发,形成集文化、行政、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