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政策指引 我国氢能行业发展如火如荼
政策指引 我国氢能行业发展如火如荼
  • www.chemmade.com
  • 2021-12-19 10:24:21
  • 财联社
  • 12月17日,《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简称“规划”)正式发布。根据规划,到2025年,深圳将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建成氢能产业技术策源地、先进制造集聚高地、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氢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具体来看,“规划”在创新能力建设、产业集聚发展和应用示范推广这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创新能力建设。建成氢能标准研究、检测试验和安全运营检测3个公共服务平台,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氢能领域国际国内标准20项左右,新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不少于15家等。


    ——产业集聚发展。建成2个功能配套齐全、引领带动作用强的氢能特色产业园,培育和引进重点领域优质企业不少于100家等。


    ——应用示范推广。实现氢能在交通运输、分布式发电、前沿新兴及交叉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其中示范燃料电池车辆不少于1000辆,建设加氢站不少于10座,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供及备用电源应用不少于100套、氢能船舶1-3艘、氢能无人机不少于100架。


    规划还指出,展望2035年,深圳氢能产业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形成集氢气制、储、运、加、用于一体,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氢能产业体系,氢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明显提升,对深圳市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形成有力支撑。


    氢能产业多点开花


    自2019年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氢能及其相关产业便一直颇受关注。今年,国务院更是在《“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在氢能等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


    国家顶层设计对发展氢能的积极态度,也促使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事实上,在此之前包括北京、上海、山东、江苏等多个省市已陆续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并制定了具体建设目标。


    日前,青岛市发布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6年-2030年),累计建成加氢站50座以上,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达到8000辆;氢气年消费量超过3亿标准立方,培育超过20家氢能相关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氢能相关企业5家;氢能产业年产值达到大约500亿元。


    陕西提出加快编制《陕西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形成2-3个千吨级燃料电池级氢气工厂。


    上海《临港新片区打造高质量氢能示范应用场景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完成1500辆氢燃料电池车辆应用、建成各类型加氢站点14座、年氢气供给量不低于14000吨、年氢气自给率不低于当年需求量的30%等目标。


    与此同时,国内氢能产业化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中国石化规划,到2025年累计建成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混合站;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首席技术官柴茂荣近日接受财联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氢能产业在2025年左右将进入快速发展通道,2035年左右氢能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期,实现大规模用氢、产氢、存氢。


    多家机构明确投资机会


    氢能产业链包括上游氢能制取、中游氢能储存运输、下游交通领域、储能领域、工业领域应用。氢能产业链所涉及的环节和应用场景众多,发展空间广阔,近期已有多家机构发布报告,看好氢能行业投资机会。


    光大证券在12月5日的研报中表示,氢能下游利用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领域以及储能、工业等领域。其中交通领域是氢能消费的重要突破口,看好燃料电池车的发展前景。


    平安证券指出,随着碳市场的推进,绿氢的需求逐步增加,未来大规模光伏发电或风力发电配套电解水生产绿氢将成为趋势,绿氢产业的发展将推动电解槽及新能源装备的需求,新能源运营商也将受益。


    对于氢能市场的投资机遇,国信证券预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关键设备和材料的市场机遇,第二阶段是中远期万亿元级别的氢气储运及分销市场机遇。其在报告中表示,看好当前从事氢能一体化业务发展的企业,这类企业短期能够充分受益于国家补贴支持下的市场增长红利,长期可以分享氢气销售的庞大市场蛋糕,拥有积极的发展前景。

  • 文章关键词: 氢能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