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化工产业转移方兴未艾,或东部的生产线向西部转移,或南方的化工项目向北方搬迁。据了解,这些西移北迁的生产线或项目多属传统产业,一些企业迫于环保政策和节能减排压力,不得不外迁。而承接转移的地区由于工业基础薄弱,亟待吸收外来项目壮大产业规模,有时就会忽视转移而来的项目技术含量怎样,当地的环境容量如何,以及生命周期多长。于是,“双赢”局面似乎形成。
然而,这种产业转移对输出方与承接方的长期发展都无益处,充其量是满足双方短期需求的权宜之计。由于技术、环保、资源利用等水平不足,有些企业甚至把输出项目当作“包袱”对待,“一个地方环境不允许了,就搬到另一个地方”,转移的项目往往并没有被纳入长期发展目标,反而承担了很大的经营风险。
而对于承接方来讲,欠发达地区本身产业结构就欠合理,有些地区有着某种资源优势,但资源利用率不高、生态环境也很脆弱,企业普遍存在科技含量较低,对环保、安全重视不够,缺乏内生增长动力等问题。如果再承接一些市场竞争力较弱、节能环保水平不高,甚至是落后、过剩产能的化工项目,恐怕不仅不会增加经济总量,反而会因被淘汰而造成重大损失,以致迟滞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输出方要具有大局意识,本着对社会、对承接方负责的态度,结合当地的资源情况,关注环境与安全水平的提高,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共建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这样才能促进承接方、输出方共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