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昆会议绝对不是马拉松式的全球气候谈判的终点站。
11月29日,近200个国家的气候谈判官员汇集墨西哥坎昆,拉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第16次缔约方大会和《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坎昆会议”)的幕布。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UNFCCC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费格莱斯、欧盟气候行动委员康妮·赫泽高、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等均直言,从目前的情况看,坎昆会议难以达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成果。
国际谈判进程缓慢。在全球碳交易前景陷入迷雾之际,中国碳市场深圳的悄然起步,或成为迷雾中的一道曙光。
国内“给力”碳市
国内碳交易市场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近日表示,“十一五”节能目标有望如期实现,而在“十二五”期间,政府将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更多地采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的目标。
据悉,从2009年起,国家发改委已经组织专家着手研究制定的《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减排办法》),经过多次讨论和修改,目前已基本成熟,年底将正式提交发改委审议,预计明年上半年出台。
参与《减排办法》制定的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人虎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减排办法》重在规范自愿减排碳交易活动,对自愿减排的碳交易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将建立中国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为中国将来实施强制性减排市场提供可操作性的市场经验。
“近日发改委组织了多次与欧洲专家的碳交易研讨会,并计划组织国内业界人士到欧洲学习排放权交易体系(ETS)的经验,国家现在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基础数据、交易规则等基础工作的研究和建设。”唐人虎表示,《减排办法》的推出是第一步,是一个培育和创造自愿减排市场的过程,同时也能通过《减排办法》测试出市场的反应,并探索碳交易的可行方案来,为以后的强制性减排市场铺路。
如此看来,从企业自愿减排到特定区域、行业展开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最终建立国内统一碳交易市场的路径,已经逐渐明晰。而各地的排放权交易所,也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我们确实在筹备碳交易。”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副总裁陈海鸥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筹建一个深圳碳减排联盟,鼓励深圳企业加入碳减排联盟,计量和披露碳排放,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实施碳减排,承诺碳减排目标,同时也在近期联合北京大学等单位,对碳排放定额标准及交易机制展开课题研究。“由于深圳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并没有太多直接的高碳排放行业,而建筑物的排放占总排放量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因此在标准制定方面,我们将把重点放在建筑领域,首先建立建筑领域碳排放的标准。”
区域试点交易先行
据了解,深圳市近日发布了深圳市“十二五”规划的草案,明确在低碳环保领域提出了探索建立低碳环保的体制机制,发展碳交易市场。
“从深圳市政府的角度明确提出发展碳交易市场,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珠三角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企业开始做碳计量和披露,为碳交易市场培养了基础。”在陈海鸥看来,政策和市场都传递出了积极的信号,但是市场的动力与政策的压力从目前来看力量都还不够,因此国内还不太可能在短期出现一个成熟稳定的自愿减排市场。“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2011年是筹备和建立基础的时间,我们希望2012年的时候区域化的碳试点能够正式启动。”
“市场机制是推进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还有待时日。”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对记者解释,中国现在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未来碳排放总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GDP的增长速度,排放总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各地区都难以提出碳排放总量的控制目标。
据介绍,要实现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综合考虑能源结构优化,非化石能源比重将从7%上升到15%,可以使得GDP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约5个百分点,所以GDP的能源强度只要下降40%,就可以达到碳强度下降45%的目标。
而根据何建坤的估算,假如从2010年到2020年期间内,GDP年平均增长8%的话,到2020年能源总需求量就要达到50亿吨标准煤,如果是10%就要到60亿吨标准煤,也就是说,未来十年GDP年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到2020年能源总需求量就增加约5亿吨标准煤。“现在各个省市对于未来GDP增速很难给一个较准确的判断,未来十年内GDP年增速可能会差两个百分点,即使实现相同的GDP碳强度下降目标,到2020年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也将相差20亿吨,所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何建坤看来,近期不可能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但对在国家产业政策中控制发展的局部行业和部分企业,比如在限制产能的钢铁、水泥等行业,也有可能率先实行总量控制的目标,因此企业要做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