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上海石化:企业竞争力在调结构促优化中提升
上海石化:企业竞争力在调结构促优化中提升
  • www.chemmade.com
  • 2010-11-28 09:01:27
  •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石化)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既是中国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综合性石油化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成品油、中间石化产品、合成树脂和合成纤维生产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上海石化坚持以调结构促优化作为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发展理念上注入活力,在发展项目上注入动力,逐步走出一条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科学发展之路。
      
      以调结构促优化破除瓶颈进入11月份,上海石化炼油部面对一些地方市场柴油供应偏紧的情况,紧急调整和优化生产方案,努力增产柴油,保证市场供应。他们计划在10月底紧急增产柴油1万吨的基础上,本月再增产柴油4万吨,从而使11月份的总产量有望达到37.5万吨,创单月产量历史新高。
      
      “石化企业生产调整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如果时间倒退几年,根本无法在短时期内生产出这么多的柴油。”炼油部的一位员工说。能根据市场需要,迅速增产柴油保障供应,主要得益于公司近年来的调结构促优化工作。
      
      通过调结构促优化,实现突破的不只是炼油部。烯烃部通过岗位指标分解表、岗位对标明细表、岗位对标考核表等三张表格,将指标细化分解到各个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目标、控制措施和考核要求,并与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发挥每一名员工的主动性,“双烯”收率创出历史新高。
      
      塑料部1号聚乙烯已有34年历史,是一套高压聚乙烯装置,易燃易爆,联锁多,稍有“风吹草动”即会自动停车,因此创造长周期运行纪录难度极大。在这之前,国内聚乙烯装置长周期的最高纪录为194天22小时26分,由塑料部2号聚乙烯装置在今年初创造。但1号聚乙烯装置老装置不服老,他们借助“比学赶帮超”的东风奋力直追,创造了长周期运行270天又12小时的骄人纪录,在国内同类装置中“一骑绝尘”。
      
      芳烃部1号芳烃抽提装置自1998年投产、2002年增量改造后,由于再沸器泄漏等原因,装置经常发生非计划停车,有时一年的非计划停车抢修多达3次,不仅给装置的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而且物耗能耗指标高企。为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1号芳烃联合装置更是把1号芳烃抽提装置非计划停车“顽症”作为“节能减排”活动中攻坚克难的首要任务来抓。2008年6月底,装置利用设备检修机会,对工艺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在装置的高压蒸汽系统增设降温器,同时对所有高压再沸器增加了膨胀节。7月9日,装置检修后开车至今,运行效果显著。截至11月1日,该装置连续运行达845天,创下了装置自建成投产以来的最长运行周期新纪录。
      
      上海石化表示,整体来看,经过此轮调结构促优化,公司原油加工和配套结构以及产品结构实现了从不合理向合理的转变,突破了这一瓶颈,上海石化的综合竞争力大幅提高。
      
      第一,提高了原油加工能力。在此次调结构促优化过程中,加大了对装置的改造力度,改变了原装置只能吃“精粮”不能吃“粗粮”的特性。如通过建设年产120万吨延迟焦化装置,把原油配套不合理的问题解决掉了;通过建设一套高压加氢裂化循环氢脱硫装置,降低了循环氢中的硫化氢含量,提高了装置加工低质劣质原油的能力;通过新增年产330万吨柴油加氢精制装置,解决了柴油产品质量和加氢能力不足的矛盾。目前,公司炼油年综合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200万吨。
      
      第二,提高了燃料利用水平。上海石化原来每年大约有80多万吨渣油作为燃料烧掉,而渣油是可作进一步深加工的原料,120万吨延迟焦化装置投产后,不仅把烧掉的原料重新予以综合利用,而且还增强了综合炼油能力。
      
      第三,优化了产品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多民营企业进入化纤生产这一门槛相对较低的领域中来,较大地影响了上海石化在这一领域中的产品竞争力。虽然到目前为止,上海石化仍是国内化纤生产的大厂,但生产成本和市场占有率方面的竞争力正在降低。通过调结构促优化后,上海石化把重点发展放到了炼油和化工板块,做强做大,提高市场竞争力。
      
      可以说,通过调结构促优化,上海石化在发展理念上更具活力,不再过于强调龙头项目的建设,而是更加注重调整结构、协调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在发展项目上更具活力,此次调结构促优化,上海石化安排了炼油、化工、公用工程以及高性能纤维等17个项目,这一系列建设投产后,有力地推动了上海石化优化结构、节能减排、提升效益。
      
      以调结构促优化提升技术水平上海石化在调结构促优化过程中,立足长远,不仅解决了结构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而且着眼于公司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为公司进一步的科学、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仔细分析上海石化自身发展状况时,上海石化形成了一个共识:与一些新建的企业相比,在规模上、在技术上,上海石化已无优势可言,如果硬要与他们拼产量、拼常规产品,那必输无疑,必须利用自身新产品开发和储藏的优势,调整产品结构,专门生产其他厂家开不出的产品牌号,专门生产利润高的牌号,也就是说专门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
      
      乙醛和醋酸装置的物料平衡工作一直是化工部的工作重点。去年上半年,该部通过对两套醋酸乙烯装置的醋酸需求量、乙醛商品量及乙醛和醋酸产品的灵活调度,实现了以最优的运行负荷安排生产。同时,在乙烯资源一度短缺的情况下,该部又在两套乙二醇装置中间进行平衡,在乙二醇和环氧乙烷两个产品的生产中进行优化平衡,为效益最大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化纤产品市场的启动要晚于化工产品市场。在等待中,腈纶部抓紧了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储备。等到市场变暖后,该部立即开足马力生产。同时,该部建立了优化生产模型,对每个装置、每条生产线、每个品种进行每日、每周、每月的效益实时监察和测算,然后按利润高低排队,什么竞争力强就生产什么,从而保证了效益最大化。
      
      可以说,调结构促优化中的大多数项目,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公司经济效益服务,而一些项目创造的经济效益则更为明显。
      
      比如新建2号乙二醇装置,近年来,随着江浙一带氧化装置和聚脂装置的大量投产,带动了乙二醇需求的激增,年产38万吨乙二醇装置于2007年一季度投产后,高附加值的乙二醇、环氧乙烷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并在当年实现赢利,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作为上海石化近年来实施的17个结构调整工程建设项目中投资额最大,也是最为关键的项目,年产100万吨重整项目的相关装置分别采用了先进的美国UOP公司专利技术和国内先进的工艺技术,保证了生产过程中的清洁生产,实现了“三废”的综合利用和达标排放。项目采用的热联合技术,还可使上游装置生产过程中产出的热量被下游装置利用,使得装置的综合能耗较现有老装置下降约1/3,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比如年产15万吨碳五分离装置,完全由国内自主研发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规模首屈一指。该装置于2009年10月25日建成投产,蕴涵了上海石化在裂解碳五分离和下游产品开发方面的丰富经验、技术成果,并且拥有上海赛科等企业碳五资源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有助于公司提高精细化工产品比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乙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而对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具有积极作用。建成投产一年来,创造经济效益逾亿元,成了公司名副其实的“金娃娃”。
      
      比如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装置,催化裂化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装置,以中国石化“十条龙”科技攻关成果RSDS―Ⅱ技术作为支撑,具有非常好的脱硫选择性,完全可以满足生产欧Ⅵ、沪Ⅵ标准清洁汽油的需要。而330万吨/年柴油加氢装置通过在国内首次工业应用一种新型组合催化剂,使每克精制柴油中硫含量达到沪Ⅳ柴油硫含量小于50微克的质量标准,由此上海石化沪Ⅳ柴油产能由此大增290万吨。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由上海石化生产的沪Ⅵ标准清洁汽油和柴油源源不断地供应上海市场。据统计,今年4至10月份,上海石化累计向上海市场供应沪Ⅳ标准汽油和柴油74万吨、航空煤油25.5万吨。
      
      以调结构促优化促进环境保护上海石化作为集油、化塑、纤为一体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在发展进程中,相应的环境保护问题和治理要求日渐提高,针对国家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严格限制,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是上海石化制定发展规划的必要环节。
      
      在调结构促优化中,上海石化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让环保水平再上台阶。一是建设6号机组,停役热电一站。为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上海石化积极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方针,并完成了在2007年停役“功臣电厂”燃油热电一站的目标。6号机组的建设,填补了热电一站停役后所缺少的每小时10万千瓦电力和100吨低压蒸汽,为该站停役创造了条件。
      
      同时,为防止热电一站停役后对公司原有电网、蒸汽管网造成隐患和瓶颈,又开展了石化变电站以及热电一站5号主变改造项目,确保供电系统、蒸汽管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热电一站的停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4000到1万吨。同时,用作该站每年燃料的30万吨渣油又可节约下来进行深加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是实施热电二站1~4号炉烟气脱硫项目。热电部1号、2号锅炉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属燃煤型锅炉,设计原煤中硫含量不超过0.6%。但由于这两套锅炉投用时间较长,再加上近年来所用燃煤含硫量较高等因素,致使1、2号锅炉排放的烟气中二氧化硫超标。这4台锅炉的烟气脱硫装置投运后,为提高烟气脱硫装置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公司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关键要素控制法”,通过对工艺参数控制、设备管理和维护以及运行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等三个关键控制要素的优化,使装置的脱硫效率平均达95%以上。配备了完善的“绿肺”过滤功能之后,4台锅炉每年可减少3万吨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使企业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是改造2号乙烯老区裂解炉。老区裂解炉存在热效率低、能耗较高、运行不安全的现状。改造工程完成后,每吨乙烯能耗从原来的750千克标油下降到650千克标油以下,同时乙烯收率提高了1%,三烯收率提高了2%以上,并降低物耗,节省裂解原料,大大降低了乙烯生产成本。
      
      四是增加了火炬气回收能力。随着公司加工原油硫含量的不断提高,使芳烃装置、炼油装置火炬气中的硫含量不断提高,无法进入原有火炬气系统进行回收,只能白白地排空烧掉,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影响环境。而新增的火炬气回收项目,一举解决了硫含量高的难题,对火炬气的全部回收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
      
      前不久,中华环境友好企业评估组来到上海石化,对公司中华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工作进行现场评估验收。专家组对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并从6个方面对公司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总结:
      
      一是遵守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企业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二是污染控制和清洁生产方面,公司环保设施稳定运行,运转率达到95%以上,各类污染物均达到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废水、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率为100%,二氧化硫排放逐年减少,节能减排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三是环境保护管理日趋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100%,并有健全的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四是循环经济已见成效;五是能够按照国家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要求,进行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并自行申请上海市清洁生产验收;六是对特种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得当,保证了区域环境质量。
      
      经过这一系列的调结构促优化举措,上海石化也迎来了市场转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上海石化紧紧抓住市场机会,提出了“做大总量,加快发展”的思路,提高生产实物量和满足装置高负荷、满负荷生产运行,对重要中间原料产耗进行跟踪测算和动态平衡管理,结合市场行情和实际生产情况,努力落实中间原料资源,保证装置的高负荷运行。
      
      在不久前公布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9月份比学赶帮超竞赛排名中,上海石化共夺得4块金牌、3块银牌、4面红旗和1颗红星。今年前3个季度,上海石化原油加工总量、生产总量均创出历史最好水平,经济效益在中国石化炼化企业中排名靠前。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