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过程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大转型
www.chemmade.com
2021-06-02 13:42:18
东方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近日在相关会议上表示,碳中和过程会是经济社会大转型,应强调“技术为王”。他认为,碳中和是一个“三端发力”体系,其中,在能源消费端,应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
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量(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为努力(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等)所吸收。简单来说,就是想办法把原本将会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下来或吸收掉。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01亿吨,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这些二氧化碳最终被陆地碳汇吸收31%,被海洋碳汇吸收23%,剩余的46%滞留于大气中。
谈及未来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丁仲礼指出,在人为排放逐渐下降的背景下,海洋碳吸收也会相应降低,碱性土壤固碳和沉积固碳会继续起作用,而那些“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则需通过生态建设、工程储存等方式去除,以实现碳中和。
丁仲礼指出,碳中和看似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三端发力”的体系:
第一端是能源供应端,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第二端是能源消费端,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第三端是人为固碳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
在丁仲礼院士看来,碳中和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带来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技术为王”将在此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即谁在技术上走在前面,谁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
他指出,实现碳中和所需资金将会是天文数字,绝不可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得以满足,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鼓励竞争,稳步推进。政府的财政资金应主要投入在技术研发、产业示范上,力争使我国技术和产业的迭代进步快于他国。在此过程中,特别要防止能源价格明显上涨,影响居民生活和产品出口。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文章关键词:
碳中和 、光伏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