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氢能规模化推广应用需尽快突破技术“短板”
氢能规模化推广应用需尽快突破技术“短板”
  • www.chemmade.com
  • 2020-10-28 15:08:32
  • 中国能源报
  •   10月19日—22日, 202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在广东佛山举行。与会专家表示,我国氢能产业虽初步形成产业链和实现小范围产业化示范,但仍处于探索期。

      未来,尽快突破制氢技术“短板”则是氢能规模化推广应用的基础。

      “绿氢”占比较低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认为,氢能作为众多一次能源转换、传输和融合交互的纽带,将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全球氢能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吴红波认为,当前我国氢气年产量世界第一、金属储氢材料年产销量世界第一,同时,已经形成了京津冀、华东、华南及华中四个区域产业集群。“我国在氢能和燃料电池两大技术攻关领域,坚持战略引领和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布局,坚持市场导向,扩大国际合作,推进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

      吴红波指出,虽然氢气产量世界第一,但当前我国制氢原料70%为煤炭和天然气,“绿氢”占比低。化石燃料生产的氢能是以碳排放和空气污染为代价,并非真正的清洁能源。“光伏发电成本已经比10年前降低了80%以上,氢能要在可再生能源的竞争中胜出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性,制氢则是突破口。”

      氢突破是前提

      在原国务院参事徐锭明看来,未来氢能发展想要发展,几大问题要想透彻:“氢是什么,氢从哪里来,用什么样的氢,怎么样才能用好氢,如何打造氢能产业链?”同时,还要做好氢能的质量、计量工作、解决绿色、安全等相关问题。

      “氢能,被冠以未来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美誉,发展氢能是人类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必经之路,世界各国已经开始启动对氢能的研究和尝试,目前氢能的利用技术逐渐趋于成熟,氢燃料电池已经开始商用化,氢能汽车和氢能汽轮机等一些绿色产品已开始投入市场。我国是第一产氢大国,具有丰富的氢源基础,氢能和燃料电池已经提升到战略性能源技术高度。”欧洲科学院院士余家国表示,“未来,氢能规模化应用将提高对制氢技术的要求。高效、低成本、大规模制氢技术中国时代的迫切需求。”

      鼓励制氢技术创新

      制氢一直以来是我国氢能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如何高效制取相对环保的“蓝氢”和“绿氢”,如何开拓思路、攻克技术瓶颈,自然成为了行业专家的研究重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介绍了“煤炭超临界水制氢”的技术。该技术“以水为基、水煤直接接触”,让二氧化碳自然富集,清洁高效制氢。“这一技术实现了煤的高效洁净低碳转化,同时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则展示了另一种技术路径,甲醇在线制氢系统。据介绍,甲醇是非常好的液体储氢、运氢载体,氢能汽车通过车载甲醇制氢与燃料电池系统集成,可实现氢气即产即用、即时制氢发电。而且该系统在效率与成本上均具备优势。在刘科看来,基于甲醇的氢燃料发电,还将是未来5G电源供应和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方向。

      而应用更为广泛的则是“光催化制氢”,欧洲科学院院士余家国表示,“光催化制氢利用太阳光催化分解制备氢气,光催化材料和技术在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方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美国、欧洲、日本、韩国都在重点开展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研究。”


      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

  • 文章关键词: 氢气氢能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