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8月末开始,国内各行业就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做出了各种努力。以氯碱行业为例,延伸产业链,拓展下游产品,应对产能过剩问题成为国内氯碱企业关注的热点。然而从全国范围看,整体收效仍然参差不齐。
因此,要想真正解决沉积已久的产能过剩问题,还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把握方向,杜绝走错路或走弯路,才能使企业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国家政府部门站在行业管理的高度统领全局,看得全,想得周,能对行业、企业进行有效引导,特别是在平衡区域供需、出口导向、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不可替代。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着重在应对产能过剩方面出台一些具体的引导方案,帮助企业指明方向,谨防再次走入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的怪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稳定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经济增长处于上升期,需要投资支撑。但一些企业仍然有投资顾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经济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方面有保障,让企业敢投资,并且引导企业投对资,平衡市场需求,克服产能过剩。
要区别地区平衡和整体平衡。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来临,国内氯碱企业经历了一次大调整,产品单一、产品链较短的企业出现停产退市,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则参与了国内企业重组,一些年产上百万吨的氯碱装置也应运而生,国内再次出现了区域间不平衡现象。有些地区过度集中,有些地区却萎缩退市,为将来市场的无序竞争埋下隐患。因此,在应对产能过剩现象时应考虑侧重整体行业的发展平衡,有“保”有“压”,打破地方保护,严格行业准入制度。
应区别对待相对过剩和绝对过剩。据之前统计数据称,2009年国内烧年产能就已达近2800万吨,2010年仍计划再建或扩建近600万吨产能。尽管新增产能数字较大,但政府部门在制定发展政策时不能完全看这些绝对数字,而是要结合上游资源和下游需求的增长,对绝对过剩的地区要严加限制,对有发展潜力而目前只是因市场因素而形成的相对过剩地区,要加以开拓市场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