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淡水河谷再炒中国需求 唱多钢市暗示提高矿价
淡水河谷再炒中国需求 唱多钢市暗示提高矿价
  • www.chemmade.com
  • 2010-10-01 00:22:27
  • 人民网
  •   淡水河谷执行董事Jose Carlos Martins预计全球钢铁业的需求明年将复苏。他的上述说法与淡水河谷今年8月底的表态有鲜明区别。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淡水河谷正在为明年的铁矿石谈判造势
      
      为预热新一轮铁矿石谈判,铁矿石供需双方这几天再次打起“口水仗”。“尽管中国节能减排的措施影响到了钢铁产量,但中国需求依旧旺盛。”9月29日,巴西铁矿石巨头淡水河谷执行董事Jose Carlos Martins使出了铁矿石供应商一贯伎俩——中国需求。“目前,我看到的是一个稳定的市场,预计全球钢铁业的需求明年将复苏。”
      
      “正在执行的铁矿石季度定价机制并不完美。”Martins昨日承认,“但这比先前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机制要好,并已被客户所接受。”
      
      淡水河谷很“使力”
      
      Martins的上述说法与淡水河谷今年8月底的表态有鲜明区别。8月27日,国外媒体曾报道,淡水河谷表示,由于中国需求下降,10月铁矿石季度价格将下调10%,这也是其今年以来第一次下调铁矿石价格。事实上,对于这次铁矿石价格的小幅下调,之前曾有分析师告诉本报记者,这或是铁矿石供应商的“欲擒故纵”,以降价为明年铁矿石谈判再次涨价作铺垫。
      
      “一前一后的表态不能说淡水河谷有什么错误。但这种反差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淡水河谷正在为明年的铁矿石谈判造势。”昨日,一位长期跟踪铁矿石谈判的分析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这同时也是对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日前表态的回应。
      
      此前一天,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表示,这几年铁矿石供求关系总体没有变化,“扣除中国因素,全球的生铁产量与2008年相比仍是下降的”。
      
      但口水归口水,与中国的合作还要继续。“淡水河谷有意在中国建立铁矿石分销中心。”Martins昨日透露,“但目前仍有很多问题要处理,不过,我们将遵守中国相关规则。”淡水河谷还曾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公司董事会已经批准了一项价值最高可达20亿美元的股份回购计划。已批准淡水河谷的股票以存托凭证(HDR)的形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而Martins也披露,淡水河谷将在条件许可时考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此外,力拓公司负责销售和市场的常务董事Warwick Smith也表示,未来中国铁矿石需求强劲,力拓本财年依然坚持季度定价体系,且不会强制客户转向更短期的定价体系。
      
      中钢协难“给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口水仗”中,中钢协和铁矿石供应商在铁矿石谈判方式上(季度定价)达成了一致,但对于采用何种标准却未达成一致。中钢协“炮轰”三大矿商,认为铁矿石指数季度定价模式是对中国钢厂的歧视性做法。
      
      “这种选择是三大矿商单方面的定价模式,各国钢厂一致反对,但由于矿商的垄断地位,钢厂多次抗争,仍没有结果。”单尚华愤愤不平地说,“这是矿商旨在推高矿价,谋取短期暴利,使钢厂经营陷入困境的模式。”
      
      单尚华还分析,指数定价存在3个影响公平性的变量:中国铁矿石到岸现货价格、海运费的波动、质量的溢价。因此,单尚华提出,铁矿石价格应该与钢材的“一次材”价格挂钩。
      
      不出意外,这一说法遭到了矿商反驳。Martins昨日就说:“没有必要将钢材价格并入铁矿石定价系统,因为二者有不同的供需状况。”
      
      “双方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中钢协站在保护中国钢企角度,铁矿石供应商则还是希望遵循市场原则。”联合金属网分析师徐光剑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全球利润分配格局已经发生变化,矿企等资源企业掌握利润大头成为不争的事实,制造业则已成了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制造材料的工具。”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赫荣亮认为,这种情况下,钢价与矿价挂钩,不太现实。赫荣亮同时指出,钢企要立足自身情况,不断开拓原料供应,这才是作为钢铁企业经营的基本出发点。
      
      上述分析人士则认为,由于我国的钢材需求很难根本下降,高度垄断的铁矿石供应格局没有改变前,我国钢铁企业都将接受类似“城下之盟”的不平等条约。中钢协再不平,也难以真正“给力”。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