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需要这么多化工石化企业吗?
需要这么多化工石化企业吗?
  • www.chemmade.com
  • 2010-09-23 09:08:06
  • ■ 我国化工石化产业布局散乱,集中度不高,很多企业规模小,技术设备水平落后,环境风险极大

    ■ 重化工产业在环渤海、成渝、北部湾等区域的产业体系中呈现出趋同倾向,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

    ■ 化工石化企业的无序扩张导致用水量大幅度上升,部分地区严重缺水,生态环境不堪重负

      据报道,上万家化工企业分布在长江流域。环渤海沿海地区13个地市除秦皇岛外都将临海石化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之一。

      ◆中国环境报 记者杨立群长达两个月的全国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业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正在各地展开。据有关媒体估算,我国沿江沿河化工石化企业多达40万家,由于很多化工企业选址隐蔽且规模极小,确切数字很难考证,但我国化工石化企业布局乱、数量多、规模小、风险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正在形成;在长三角,从南京到上海的长江沿岸摆放了8个大型的临港化工区;在环渤海地区,天津、大连等地的化工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在黄三角,东营、滨州、潍坊和莱州等城市也都在紧锣密鼓地部署重化工产业……这是全国各地快速发展化工石化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来,我国化工石化产业发展可谓迅猛,化工石化企业在全国各地四面开花,炼油、化肥等行业的企业数量多达数百家甚至上千家。我们需要这么多化工石化企业吗?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能承受得了这么多企业吗?
      
      化工石化项目遍地开花,隐藏着多大环境风险?
      
      2002年以来,我国石化产业年均增幅在20%左右,2009年总产值达到6.63万亿元。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化工石化产业也暴露出了问题和不足,首先,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规模小,技术、工业、设备水平落后。据悉,目前,我国炼油、化肥、农药、甲醇、电石、氯碱、纯碱等行业的产能总和位居世界前列,但企业平均规模却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有专家举例说,目前全国122家炼油企业平均规模只有250万吨/年左右,远低于世界653万吨/年的平均水平,化肥装置平均规模不足10万吨/年,仅相当于国际平均水平的40%左右。
      
      去年,中石化的净利润为57.56亿美元,中石油的净利润为102.72亿美元。而国外公司壳牌的净利润为125.18亿美元,埃克森美孚的净利润高达192.80亿美元,英国石油公司的净利润也达到165.78亿美元。虽然净利润无法完全反映出企业规模大小,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中石油、中石化这种国内企业中的“巨无霸”,与国外企业相比,规模仍有差距,更何况其他的化工石化企业。
      
      另一个问题是,我国化工石化产业布局散乱,集中度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广东省人大环境和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潘大林说,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石化项目布置得这么分散——从大连、营口、天津、青岛、上海、连云港、宁波、福建,到广东的惠州、茂名、湛江,再到广西北海都有炼油厂,遍布了渤海、黄海和南海。
      
      2009年我国出台了《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立足现有企业、靠近消费市场、方便资源吞吐、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按照一体化、园区化、集约化、产业联合的发展模式,统筹重大项目布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说,不少地区不顾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条件,竞相上马重化工项目。“即使重化工战略是对的,也并不是每个省市都要搞重化工。”
      
      一些地方明知道发展重化工业可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但仍开出各种优惠条件,有的甚至以放松环境监管为代价,来吸引化工石化项目落户本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与化工石化项目背后的巨大利益分不开的。化工石化项目产业关联度高,延伸的产业链条长,一个大的石化项目往往可以衍生数十个、数百个中小型项目,能够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对GDP和税收的贡献很大。经济要发展、官员要政绩,发展化工石化项目自然成了地方的首选。有条件的地区上,没条件的地区创造条件也要上,有的省市甚至在没有完成环境评估的背景下,先斩后奏。
      
      据媒体报道,江苏沿海各城市在拥有巨大港口和腹地滩涂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也都毫不犹豫地将产业发展重点指向了重化工。今年1~5月,江苏沿海一些地区经济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不得不承认是归功于诸多此类项目的强力拉动。也正因为如此,一些以重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央企成为地方政府争夺的主要对象。为了吸引投资,江苏沿海各地组织了专门班子对接沟通,主要领导几乎每个月都要拜访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企业。
      
      产业结构趋同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多大风险?
      
      由于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重化工产业在环渤海、成渝、北部湾等区域的产业体系中的支配性地位已经形成,并呈现出趋同倾向,石化、冶金、能源电力等基础产业成为各区域争上大型项目的主攻方向。
      
      原油加工量、乙烯、煤化工等产品扩张规模十分惊人。据初步预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预和引导,环渤海、成渝、北部湾等区域的重点产业在未来10年将延续并强化现状发展特征。
      
      产业结构的高度趋同无疑会增加经济运行的风险。有专家指出,近10年,投资冒进、重复建设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的顽疾。在外贸状况好的情况下,可以寻求外部市场,外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过剩产能必然冲击国内市场的稳定。
      
      以焦炭市场为例,2008年,国内焦炭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了焦炭相关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但一个年产能达到20万吨的焦炭企业至少需要投资两亿多元,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小型焦炭企业采取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方式趁机上马,最终导致了焦炭产能过剩,焦炭价格一落千丈,焦化行业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
      
      来自石化联合会的一位人士说,在某一个城市,两个纯碱项目相距只有十几公里;一个省规划了1200万吨甲醇项目,另一相邻省也规划了600万吨产能的项目。“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很高,往往不会考虑市场需求,只顾自己投资建设。”
      
      正是在这种盲目冲动的驱使下,产能过剩的顽疾也在其他行业蔓延。根据石化联合会统计,2009年我国烧碱行业装置开工率不足70%,磷肥行业开工率在70%左右,聚氯乙烯开工率仅为54%,甲醇开工率不足40%。严重制约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影响了经济的平稳运行。
      
      同时,一些小规模的化工石化企业往往不计环境成本,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利润,大幅压低产品价格,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市场竞争秩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张懿院士告诉记者,我国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不到2%,实际上,如果在各个环节把住环境关口的话,环境成本应该占到企业生产成本的1/4到1/3。
      
      化工石化企业盲目建设将冲击国家规划的实施。《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列出了近期的建设名单:抓紧组织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内在建的6套炼油、8套乙烯装置重大项目,力争2011年全部建成投产。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实施上述项目,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炼油和乙烯企业平均规模分别提高到600万吨和60万吨。然而,现实中,在国家的相关规划出台之前,各地往往抢先“出手”,造成既定事实,“逼迫”国家“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
      
      2009年,国务院批准并转发了十部委上报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3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现代煤化工试点项目。但是,由于煤化工产业经济拉动力强,仍不断有煤化工项目上马。2009年10月,山西安泽县“532”煤化工项目签订协议,总投资102.5亿元;2009年11月,神华集团与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合建的煤化工项目奠基;陕西提出推进“陕北六大煤化工园区”和“关中三大煤化工园区”建设……这些做法无一不是基于地方视角,只谋一域不谋全局,影响了国家政策的贯彻实施,缺乏战略性思维。
      
      生态环境能否承受得了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的化工石化企业的重压?
      
      化工石化行业大多是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的工业项目,对资源依赖程度高,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三废”多,对环境影响极大,石化产业的废水、废气、废固等污染物排放,在全国工业领域分别居第一、第四和第五位,化学需氧量、氨氮化合物、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也位居前列。据测算,千万吨级大炼油工程产生的污水总量每小时就达到约1000立方米,而石化基地后续发展项目污水量也要达到每小时1000立方米,年排放总量近2000万吨。
      
      化工石化企业的无序扩张导致用水量大幅度上升,部分地区严重缺水。例如,在“黄三角”开发的大背景下,2008年,东营市萌发了上马大炼油的想法并很快付诸行动。然而,在大炼油巨额预期收入的背后,是东营市不堪重负的脆弱生态系统,尤其是匮乏的水资源环境。据悉,大炼油需水量十分惊人,据测算,大炼油加上配套工程年需水量超过4000万吨。实际上,地处东营的胜利油田已经是一个耗水大户,去年大概消耗掉了8373万吨淡水。有关人士指出,东营作为黄河最下游的城市,一旦遭遇上世纪90年代的黄河连续多年断流,后果不堪设想。
      
      在黄河中上游地区,黄河重要支流出现断流,生态用水缺口增加,内陆湿地退化严重,水质持续严重超标,加剧了整个区域的复合型水资源问题,深层地下水超采导致大范围地下漏斗。
      
      化工石化企业无序扩张与生态功能保护之间的布局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区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重庆、湖北、江西等一些沿江省市,至今为止没有一个地区对大型化工园区所在区域的环境容量即环境承载能力进行科学测算,环境专家对此十分担忧:即便是每个项目都达标排放,但由于受整个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许多大型化工园区或项目聚集在一起,还是会产生污染叠加效应,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据了解,在环渤海地区,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下降,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严重。地表河流和近岸海域污染严重,生态用水和入海淡水量不足;沿海地区自然滩涂湿地锐减,海陆交汇带人工化趋势明显;河口产卵场严重退化,渔仓功能基本丧失。
      
      化工石化企业的无序扩张还增加了环境风险,导致河流水环境事故性风险和污染累积效应显著放大。我国两万多家石化企业,1万家设在长江流域,3000多家在黄河流域,2000家在人口稠密区和饮用水水源地。2006年的排查结果显示,总投资近1万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
      
      此外,海上运输业的发展和石化产业的不合理布局也导致生态灾害和海上溢油事故风险显著增加,严重威胁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战略环评在化工石化企业布局上能发挥哪些作用?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布局化工石化行业,必须由国家层面来操作,推进规划环评、战略环评。“地方做不来,也做不好。”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举例说,“比如说环渤海地区周边的某一个省市要上化工项目,那么它在做环境测评时所考虑的仅仅是项目本身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实际情况可能是,在它周围已经存在数个类似的项目,环境的承受力已经接近极限,而这些在地方提交的审批材料中往往是不会提到的。所以,国家必须事先在整体上做好空间规划。”
      
      针对如何推进大区域的规划环评,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乔致奇研究员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他说,今后,重点地区必须先进行规划环评,然后再实施项目环评。环评过程中要注重考核企业资源环境效率,在本行业中是否属于先进的,在国内、在国际上又是一个什么水平。
      
      搞好规划环评,是治理化工石化企业小乱散、推进石化企业集聚发展的一剂良药。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表示,重化工业必须走集中化、大型化、现代化的道路。今后重化工业的发展重点,应该由数量扩张转向以提高素质、水平、竞争力为主导,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集中化,进而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化工石化企业集中布局方面,国外有很多现成的例子可循。例如,美国石化产业主要分布在得克萨斯州,以休斯敦为中心,沿着墨西哥湾200公里的海岸线,集中布局,集中治理,而美国生态脆弱的地区,例如内华达州、落基山脉等地方,都见不到工业的影子。在欧洲,石化产业主要分布在荷兰鹿特丹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在亚洲,新加坡的石化产业集中布局在廊裕;韩国的石化产业集中布局在釜山;日本的制造业、重化工业主要集中在以大阪、神户为中心的关西地区和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东部地区。
      
      9月15日,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的我国五大区域(环渤海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成渝经济区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战略环评基础性工作总体完成。五大区域战略环评在全面分析资源环境禀赋和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系统评估了重点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中长期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提出了重点产业优化发展调控建议和环境保护战略对策,研究了在决策阶段和宏观布局层面预防布局性环境风险、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新思路和新机制,为开展大区域战略环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