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这得益于强大的国内需求和大规模的炼油企业。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加快了升级和整合炼化企业的步伐,这是 “十三五”期间国家战略的一项重要规划,中国炼油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只国有企业,私营炼油厂和中外合资企业也加入了竞争行列。这其中,产业链条比较完善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更是发展迅速,由荣盛石化控股的浙江石化以及大连恒力石化是产能较大且投产较快的两大项目。
2015年,国家发改委规划重点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包括上海漕泾、浙江宁波、江苏连云港、广东惠州、福建古雷、河北曹妃甸、大连长兴岛。与现有炼油厂分部随机和零星相比,这七大石化产业基地都位于中国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渥。
规划及在建项目一览表:
随着所有新项目的实施,预计到2019年,中国的年炼油总量将达到9.1亿吨左右,而至2025年或将达到10亿吨以上的高位。如此庞大体量的产能释放,将导致成品油供应量激增,远远超过中国甚至世界的需求增长,供应过剩担忧更甚。
2018年我国炼油总能力为8.53亿吨。就炼能比重来看,主营炼厂总炼能占全国总炼能的66.3%,地方炼厂总炼能在全国总炼能中占比33.7%,较去年上涨2.19个百分点。2018年我国炼厂原油加工总量为60357万吨,同比增长6.30%。其中,中石化、中石油的原油加工量占比在66%以上,可见两大炼油企业主力位置难有撼动。
除了大型国有企业所拥有的炼油厂外,还有数百家所谓的独立炼油厂,且炼厂扩张也比较迅速。2018年,中国地方炼厂炼油总产能已达到2.87亿吨/年,其中山东地区仍然保持国内地方炼厂最为密集区域,占全国地炼总产能63.16%。另外,东北地炼以及西北地炼紧随其后,排名二、三位。金联创分析,截止到2018年底,山东已有30家地炼获得7060万吨的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随着进口原油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地炼进口原油加工量持续增长。
虽然国内炼厂原油加工量呈增长之势,但炼厂的整体开工率却不甚理想。2018年全球主要炼油厂的平均运行率约为80%左右,中国主营炼厂开工率维持在78.5%左右水平,而地方炼厂的常减压开工率均值仅为62.3%,远远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
新建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发展大型石化下游深加工产品,完善产业链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原油加工产品附加值可提高25%。当下,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经营,已成为全球炼油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当前,中国炼油企业还存在一定弊端:首先,由于历史原因(靠近油田等),炼油厂集中在远离高GDP贡献区和消费的地区,相当一些炼油厂的物流成了提高盈利能力的瓶颈。另外,虽然主要炼油厂在规模、复杂性和对国际同行的盈利能力方面具有竞争力,但仍然有20%的容量已经过时,小而简单,运行率低,对整个炼油行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再者,目前,炼油和石化行业是不平衡的,一方面,我们有太多生产石油产品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在下游化工方面存在缺陷。为此,中国可借鉴国外成功的炼油和石化的整合案例,大型综合项目是中国石化行业应遵循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