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动态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技术动态 > 中国自主干熄焦技术已开始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自主干熄焦技术已开始拓展海外市场
  • www.chemmade.com
  • 2016-08-04 14:39:03
  • 第一财经
  •   虽然源起自瑞典,但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干熄焦技术正在悄然走向国际市场。

      记者从已经占有国内65%干熄焦市场的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了解到,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状况下,中冶焦耐与印度JSW签订了3个工程设计与供货合同,不仅带动了我国相关技术与装备的出口,也打破了日本新日铁住金在国际大型干熄焦市场的垄断地位,提升了我国干熄焦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据了解,干熄焦技术发源于瑞士,在前苏联实现工业化生产。20世纪70年代,全球能源危机促使干熄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资源相对贫乏的日本率先从前苏联引进了这项技术,从1976年起,在日本户畑、千叶和扇岛等焦化厂的干熄焦陆续投产。日本在干熄焦的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和大型化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完善和提高。

      据了解,干熄焦技术发源于瑞士,在前苏联实现工业化生产。20世纪70年代,全球能源危机促使干熄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资源相对贫乏的日本率先从前苏联引进了这项技术,从1976年起,在日本户畑、千叶和扇岛等焦化厂的干熄焦陆续投产。日本在干熄焦的自动控制、环境保护和大型化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完善和提高。

      2000年以前,受工艺技术及设备国产化的限制,我国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经济合理地配置并建设干熄焦装置,造成建设投资及运行费用高,经济效益不明显,故干熄焦技术推广缓慢,仅仅通过引进方式建设了10多套干熄焦装置,且建设投资大,处理规模小。

      本世纪初,中国成立了企业联合项目组,承担了国家经贸委“干熄焦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一条龙’开发和应用”这项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历经四年的艰苦努力,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创新,成功攻克了干熄焦大型化需要重点解决的多项难题,最终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干熄焦成套技术,并实现了干熄焦各专用设备、非标设备及关键耐火材料的国产化。2009年,该项技术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干熄焦因具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改善焦炭质量的综合效益,从而成为国家钢铁工业产业政策明确鼓励和支持的技术,并列入相关的规范、标准等法规性文件,要求在全行业重点推广应用。

      从环保角度说,干熄焦利用回收的蒸汽发电,无CO2、SO2和NOx等污染物排放,可以彻底消除了湿法熄焦产生的含有大量酚、氰化物和硫化物的熄焦蒸汽对大气的污染。

      随着中国自主化干熄焦技术的成熟,中国钢铁联合企业约80%以上的焦炉都配备了干熄焦技术。其中,凭借先进的核心技术的运用,中冶焦耐在国内干熄焦市场的占有率达65%,在宝钢、鞍钢、武钢、马钢等国内一流钢铁联合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以焦炭冷却处理能力190吨/时的干熄焦为例,该型干熄焦装置已成功应用于宝钢梅山钢铁、天铁、本钢、鞍钢、武钢、安钢、铜陵新亚星、唐钢等项目。

      由于2015年1月1日,中国已经实施了历史上最为严格的《环保法》,倒逼冶金企业实施环保改革。业内估计,为适应更为严格的环保要求,中国仍有200多亿元的干熄焦工程市场。

      焦化是冶金、化工行业的支柱产业,也是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传统产业。以冶金工业中的钢铁为例,钢铁工业的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冶炼阶段,特别是高炉冶炼占了长流程约70%左右的能源消耗,而这个能源消耗主要体现在对焦炭的消耗。此前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就提出,推动干熄焦、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和焦炉煤气等二次能源高效回收利用。

      来自中国炼焦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焦炭产能4.477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8.6%。在这4.4778亿吨产能中,已实现干熄产量接近2亿吨。尚有2.4778亿吨产能采用传统甚至落后熄焦技术,这部分产能,面临新一轮环保升级改造。此外,早期采用传统技术或引进技术建设的干熄焦装置的大修年限为3—5年,也有更新换代的需求。算上这两部分产能,未来,国内干熄焦建设潜在市场可能达到3亿吨以上。按此规模保守估算,未来,干熄焦工程合同额可以达到200亿元以上。

      鉴于国内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的现实,干熄焦工程的发展机遇也随着中国海外拓展的步伐更多瞄准了海外市场。
  • 文章关键词: 干熄焦技术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