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底开启的新一轮下跌行情至上周便戛然而止,除去行情持续时间短之外,与下跌前主流的5900-6000元/吨的出厂价格相比,本轮累计跌幅仅为200-400元/吨,与不少等待抄底操作的市场人士所期待的心理价位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本次下跌行情之初,
顺酐价格动辄仅50元/吨的下调已经令他们吐槽顺酐生产商调价如同“挤牙膏”,而自上周开始顺酐价格的企稳反弹更是令他们感叹“顺酐真的是难跌”。
顺酐真的抗跌么?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大到整个2020年就会发现,除了3-4月份的大起大落外,5月份后国内顺酐波动幅度确实是有限的,以国内主流出厂价格来看,总体上维持于5300-6000元/吨区间徘徊,更低点及更高点均未形成进一步突破。从这一点看,说顺酐抗跌倒也存在事实上的依据。而深究其背后,除去成本面的走势偏稳之外,卓创认为这也是近年来生产-流通-终端等各环节高度集中化的体现。
生产企业数量少且产能规模集中是顺酐市场有别于其它市场的一大特点。经过多年市场调整,特别是在大批中小型苯法生产企业退市之后,国内顺酐市场集中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据统计,截至2020年7月底,国内顺酐生产企业目前为19家,在产产能累计为99.15万吨。其中,齐翔腾达、仪征化纤、江宁化工、盛源科技、亚邦化工等产能TOP5企业产能为58万吨,占比达到58.5%,其余14家生产企业产能占比仅为41.5%。
大型生产企业资金及技术实力雄厚,自身抗风险能力强,污染物排放量较少且处理设施齐全,受环保等政策性影响较弱,在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形成了较大优势,这在今年的疫情冲击下表现的尤为明显。从产量来看,2020年1-7月份国内
顺酐产量达到51.12万吨,同比下降3.15%。其中,TOP5企业产量达到31.62万吨,产量占比达到61.85%,其余14家生产企业产量占比仅为38.15%。
顺酐市场流通环节的集中度同样也不容小视,据统计,到2019年以浙江鸿资科技为代表的前四家顺酐大型贸易企业贸易量达到33万吨,在国内顺酐总贸易量中的占比已超过70%。
而下游不饱和树脂市场的集中度同样处于快速提升通道。据统计,2019年年产能10万吨以上的大型不饱和树脂企业产量占比已达到总产量的70%以上,而在今年的疫情冲击下这个数字将大概率的突破80%。
认为,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使得大型企业对市场的掌控能力进一步增强。即便是在国内顺酐供大于求的整体形势下,少数大型生产及贸易企业联手对生产及发货节奏的掌控便可以控制市场内半数以上货源的流通,使市场价格可以在短期内脱离正常的供需结构制约,在下跌行情中也可以造成阶段性的货源紧缺以完成价格的止跌-企稳-反弹三部曲。而下游树脂企业集中度的提升则保障了不饱和树脂市场的快速恢复,据统计,7月份国内不饱和树脂实现产量17.61万吨,虽环比无变动但却同比增长19.88%。同时,下游大型企业对顺酐需求量较大且多为刚性需求,这对
顺酐行情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弱了顺酐价格跌破新低的可能性。
长期来看,实现生产装置的大型化、规模化是整个化工品市场的明确趋势。未来五年内,国内顺酐、不饱和树脂市场大型项目的投产力度依然较大,产业集中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从流通渠道到主流品目,“巨头”林立的市场将给顺酐市场各方面带来深刻变化,而顺酐的“抗跌”属性或许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中国化工制造网将为您持续更新相关市场行情,敬请关注本网行情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