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全国农业春耕备耕的大忙时节,农民们又开始购买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肥料、农膜等物资,而每当这个时节也便是流动商贩“上山下乡”兜售假冒伪劣农资的“销售季”,此现象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农资市场经营环境依法得到了有效整治,特别是农资经营商店的进货渠道、农资代理机制和销售规章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农民们尽可放心地在农资商店买到合格的农业生产资料。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法分子便把制假售假的主意打到了较偏远的乡村,他们打着“下乡服务”的旗号,走街串户,采取“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方式向农民兜售假伪农资。这些“游击队”在售假过程中,常常以低价优惠和有奖促销为诱,致使一些农民上当受骗,叫苦不迭,无法维权。
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民一年的收成经不起假冒伪劣农资的折腾,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刻不容缓。
一是要强化对识假辨假知识的宣传。农业、工商等相关部门要通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3·15”维权日、镇村集贸活动以及农民科技培训等方式,向农民宣传辨认真假种子、肥料等常识,以此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自我防范意识;同时还要向农民推荐有信誉、产品质量好的农资生产企业和农资产品,让农民知品牌,用名牌,放心种地。
二是强化对乡村市场的巡察监管。售假的流动商贩大都是跨县域作案,由于县域结合地带区域广泛,且离城区较远,给日常行政执法检查带来了极大难度,同时也给不法商贩提供了可乘之机。对此,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县域之间交通要道的巡查监管力度,特别是在春耕备耕的农资销售旺季,涉及打假的农业、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要集中力量,集中时段,集中区域,通过加大执法巡查密度来堵住假冒伪劣农资的去路。
三是建立健全打假举报长效机制。农资销售有淡季,可是农资打假无淡季,农业生产一年四季都在用农资,只不过是用量的大小而已。若想做到“精准打假”,农业、工商等相关部门必须畅通信息渠道,设立快捷的售假举报受理机制,做到“有报必接、接案必查、查必到底”,同时要实行必要的举报奖励政策,鼓励农民乃至全社会参与农资打假,以及时发现线索,快速斩断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黑手”。
总之,只有让那些农资“游击队”走投无路,乡村的农资市场才能得以彻底净化,农业生产才能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