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显然,“十三五”期间,市场定价改革将加速推进,那些惯于长期依赖政府与政策的商品生产者,应当尽快适应市场定价的新常态。
目前,仍有部分企业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经营思维和行为模式,历经改革开放30余年而不肯消退。具体表现为企业对政府的依赖过度、对政策的期求过强、对补贴的愿望过多,而疏于商品生产者对市场必须的研判。比如,经营一旦亏损就希望得到补贴,出口稍有不畅就希望减免关税,优惠政策一旦取消就深感不适等。似乎自己不是一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倒像一个替政府打工的。
这固然与经济领域长期存在的行政干预过多有关,使得企业产生种种误读,对政府产生依赖;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企业并未领略与掌握市场真谛,不熟悉市场律动和变幻,没有真正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商品生产者。
当前化工市场已进入全面过剩的史上最困难时期,更为严峻的是绝大多数产品属于一般竞争性商品领域,由此受到的市场定价改革冲击或将更加广泛和猛烈。显然,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是当务之急。
其实,减少价格干预实行市场定价,政府已在化肥等领域小试牛刀。近年来国家先后取消了铁路运价优惠、上调天然气价格、电价上调和市场化改革、增值税复征,并将于明年全面取消优惠电价。
实际上,整个行业应当从中解读出更多有益的启发。一是有利于还原市场真相,让化肥这一大宗商品更加逼近成本本来面目,降低市场价格扭曲程度,让价值规律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有利于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让成本压力逼迫企业主动更新技术、工艺、装备,做到适者生存;三是有利于保留合理产能规模,让生产符合市场需求,实现供需平衡。
在一般企业看来,如果完全取消优惠政策和实行价格放开,意味着将新增更多增本减利因素,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企业更应当看到,同样的市场背景下,那些采用粉煤浆气化技术的氮肥企业照样赚得盆满钵满,年度盈利数以亿元计。
如此悬殊的市场经营反差,足已折射出市场定价的强大功能:行业好不好不在于拥有多大生产规模,而在于能够精准保留多少具有竞争力的产能。应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生产要素自然合理聚集,实现市场的最佳匹配,从而避免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综上所述,“十三五”将是我国市场化的加速期,化企是时候要学会适应市场了,如果还沉浸在依赖行政行为的惯性之中不能自拔,那么再过5年企业名录大全中可能就看不到你的大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