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长期观察发现,但凡某地发生了严重的涉化安全事故或环境污染事件,随后就会引发一轮对涉化企业的“大手术”。而人们最常见的是,为显示地方政府整顿治理的决心和魄力,除关停若干企业之外,普遍采用的做法就是将大量企业实施外迁转移。按说,根据城市基本建设和改善民生环境的需要,企业外迁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外迁仅仅是将现有生产装置进行空间位移和简单复制,那么这种搬迁就值得商榷了。
首先,落后装置不论搬到何处都还会污染环境,未消除的安全隐患不论搬到哪里都还是潜在威胁。污染项目的简单搬迁并没有改变事情的本质,其所产污染物数量并没有因为发生了位移而减少,只不过是将污染物由原址转移至了新地。其最终结局是,一旦迁入地觉悟过来,这种企业就会被当地所摒弃,其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
其次,政府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搬迁实现产业的升级。但一些没有补贴的被动搬迁,不但起不到升级作用,反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生存困难。笔者在走访多家搬迁企业时发现,近年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完成简单的搬迁都需要大举借债,根本没有财力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了,只能是先搬过去“混碗饭吃”。
实际上,化企搬迁转移应当是搬出另一番天地。理想的局面是要让搬出化企的地区高兴,让接纳项目的地方欢迎。当然,这里绝对离不开政府层面的强力支持。一方面,政府要感念化工产业历年来做出的贡献,地方财政应当反哺化工产业,给予适当的搬迁补贴,使其获得必要的改造资金,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装置,提升产业制造水平,以期达到节能减排和保障安全之效。同时,对于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企业,如果实施搬迁难度确实过大,也未必一味实施搬迁,而应当予以重点产业升级改造,使之安全、环保无虞。
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换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完成搬迁。要抱定走出去发展战略,从优化延长产业链角度出发,积极寻找有资源优势的地区落户,特别注意要对搬迁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在提升产品档次的同时,毫不吝啬地增设安全环保设施,严格控制污染物,做到达标排放。这样才能够有效融入当地发展,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取得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