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我国硫酸铵行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在产能、质量、出口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统计,2014年我国已建成投产硫酸铵装置年产能达到800万吨以上,同比增长8%,预计到今年有望达到950万吨以上。届时,硫酸铵行业除了要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更要面临结构调整的考验。
常言道,未雨绸缪胜过临渴挖井。笔者认为,当前硫酸铵行业应抓住各项利好,在今年行业初步回暖的好时机下,做好消费结构调整、产品质量升级、出口审查规范、消费模式转型等四项工作,为行业持续回暖和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消费结构调整。长期以来,硫酸铵主要的下游应用是化肥,占总需求量的60%以上。而近两年因稀土行业的使用量下降以及产能的大量扩能,化肥对其需求已占80%以上,这也客观上造成硫酸铵价格始终处于低端徘徊,行业发展受限。其实,硫酸铵在化工、纺织、皮革、医药、生物等方面也应用广泛,且当前正处于需求增长阶段。硫酸铵企业应紧抓下游的需求机遇,做好本行业的结构调整,做出适合各种行业应用的产品,让单一产品消费多元化,小产品也能创出大效益。
第二,产品质量升级。由于硫酸铵产品来源于化工副产、烟气脱硫、焦化等行业,品质参差不齐(氮含量从16%至21%)。虽然有国家和行业标准,但在实际流通中各种品质的产品充斥市场,给行业规范造成了较大难度。特别是作为化肥直接使用,一旦含有化工有机物质的低品质产品流入农户手中,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各生产企业应在品质升级上还须再下工夫,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笔者建议,企业应建立客户审查机制,确保产品流向的可查可控,规避环保和安全风险。另外,相关政府监管部门也应加大专业监管,更好地服务行业,保障行业的健康持久发展。
第三,出口审查规范。出口是支撑硫酸铵市场和行业的中坚力量,也是今年行业能否持续回暖的重要动力来源。今年上半年,国内硫酸铵出口连续增长,国外订单不断,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比如,笔者今年上半年从某港得知,一个出口订单因商家以次充好,到岸后被检查出来,不仅赔款退货,而且严重影响了国内商家在国际市场的信誉。这些现象的发生,虽然主要责任在于商家为追求利润未做好源头控制,但是出口审查环节还要更加完善、规范,国内各港口的产品检查项目和抽查方式等应统一起来。
第四,销售模式转型。目前国内硫酸铵生产厂家的销售模式,基本上就是销售给经销商和下游生产厂家,但90%的产品是销售到了经销商手里,然后才能进入生产厂家和农户手里。笔者以为,这种销售模式与硫酸铵在行业内被定位为基础肥料有关。然而,随着国内大型煤化工企业硫酸铵产出量的大幅增长,部分企业年生产能力甚至达到60万吨,大量的产品入市,市场主动权旁落经销商,一旦经销商这个中间环节出现资金、运输等问题,将会直接波及到企业的生产销售。因此,建议企业对销售模式进行合理转型,调整经销商和直销企业的比例,规避市场风险,变被动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