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不少化工企业最感焦虑的是效益不佳。其中,一些企业总是强调市场不好的客观原因,却较少从企业自身管理方面找根源。
其实,面对同样的市场大环境,许多化工企业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管理内功上下功夫,创造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如前不久媒体报道的沧州炼化通过“微调”创造大效益的案例,就具有十分典型的示范作用。据报道,这家企业围绕焦化装置节能减排做文章,坚持管理出效益,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节煤1400余万吨、节电66万千瓦时、节汽5300余吨,仅7月份就创效3000多万元。据笔者了解,沧州炼化在业内是一家管理不错的企业,拧拧镙丝尚能挤出不少水分,而一些平时管理较为松弛的企业,节约空间会更大。
时下,由于国内经济增速趋缓,行业产能全面过剩,加之安全环保成本增加,化工企业的日子普遍不好过,这是事实。但就每一家化工企业而言,大的环境无力改变,企业所能做的是把握自身、强化管理、“微调”创效。笔者认为,沧州炼化的“微调”创效说明了三个道理。
其一,所有企业都有作为。笔者也算是个“老化工”,实地采访过的化工企业不在少数。在笔者看来,虽然企业管理水平有高有低,但即便是管理水平很高的企业,与国外同类先进企业的“对标”数据也显示,无论在能耗、物耗还是工艺技术水平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当然,就更不用说那些装置相对落后、管理相对松弛的企业了。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这句话虽然大家都知道,但问题是能够坚持持续改进的企业并不多,能够通过“微调”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就更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调”创效适用于所有的化工企业。
其二,所有员工都能上手。“微调”创效的现实意义还在于,企业所有员工都可以参与其中。一直以来,化工行业广大员工在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创新创效等各个方面取得的成果不计其数。可以说,广大化企员工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关于煤、电、汽等方面的“微调”,每一家化工企业都有大量案例。一些员工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小改小革不计其数。虽然每一件事都不大,都是所谓的“微调”,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结果是浪费一点点减少,成本一点点降低,效益一点点提升。其中的关键,就是要看企业怎样激励和提高广大员工“微调”创效的积极性。
其三,所有环节都需改进。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没有完美的企业,现实中的所有装置都还有改进的空间。只有解决了这样一个思维问题,才能够敢于怀疑一切,敢于大胆“微调”。比如沧州炼化并不认为每天2小时的大吹汽是完全合理的,于是通过“微调”将特阀防结焦的蒸汽用量由每小时2吨减至1.2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微调”,大大节省了蒸汽消耗,仅此一项,今年1~7月就节约100余万元。其实,如果企业能够对每天司空见惯的各类装置、各种工艺、各项参数大胆改进,敢于创新,善于“微调”,就能在日积月累中创造大效益。
总之,企业不需要也不能够眼高手低。面对同样的市场大环境,只有那些能从细微处着眼,坚持在“微调”中提升的企业,才能真正战胜困难,成为市场中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