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制造网讯 本世纪以来,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的一些煤企巨头,一改往日主营煤炭的固有模式,争先恐后地向下游煤化工进军。凭借资源优势,它们除了抢占当地的滩头阵地之外,还开始向内地渗透。不少企业以各地既有化肥企业为“壳”,以煤作“媒”,或投资参股,或借机收购,大举布局发展煤化工。
按说,煤企巨头利用国民经济整体产业转型升级当口,特别是在内地小氮肥企业遭遇经营困难之际,以较低的投资成本向下游、向市场核心区域渗透与扩张,乃属成功的产业突围之路。然而,再好的东西也怕多,再美的曲调也怕雷同。在煤企巨头的共同抬举之下,短短几年时间,国内传统煤化工已现严重饱和之态,整体运行质量急速下降。
须知,这种低效率运行状况不仅降低了煤企与合资企业的收益,给行业带来了巨大隐患,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因种种分歧和新摩擦的出现,双方合作基础或已发生动摇。笔者以为,煤企过热过多过滥地延伸煤化工,会对行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以煤为“媒”的联姻化工模式应慎行。
首先,东西部合作的基础或将发生动摇。当初,煤企巨头之所以能够顺利在内地寻求合作伙伴建立煤化工基地,是因为内地企业无不看中其丰富的煤资源,希求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从而避开乱象丛生的煤炭市场,以便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但是,由于煤企巨头摊子铺得过大过多,产量跟不上或运输困难,致使其原料煤供应产生缺口,一些内地企业由当初协议100%供应逐渐降低至五六成或更低。同时,一些煤企巨头近年来不断提高原料煤价格,急欲随行就市。内地企业在忍受煤价上涨的苦楚和向市场填平补齐原料煤的无奈中,自然怨言颇多,芥蒂渐生,双方合作基础难免动摇。
其次,品种单一导致同门竞争。煤企巨头对外合作,基本都是布局合成氨、尿素、甲醇等少数几个品种,这样极易引起地区间价格联动,进而带动更大范围的产品价格波动。主要表现在某地某产品稍有降价,其他地区立即跟风,因为都属某煤企巨头麾下,同宗同源,比价效应最易发挥。可见,与其说煤企巨头四处出击与别人争市场,不如说是跟各地自家企业争市场。争来争去也是与自己苦争。
最后,此举可能导致社会与企业资源的巨大损失。目前,煤化工总量与社会需求背离严重,如国内尿素产能已经高达7000万吨,至少有1500万吨过剩。供求失衡导致行业开车率常年维持在较低水平,堆积的装置大量闲置,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如果煤企巨头忽视这种现实,将有造成更多的社会与企业资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