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盐湖
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在人们的记忆中是青藏高原上一个荒滩遍布、鲜为人知的地方,死亡之“海”,少雨、多风,寒冷……半个世纪后,格尔木却俨然成为一个新的代名词:聚宝盆。
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中,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首批13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作为柴达木盆地经济起飞的“发动机”,格尔木初步形成了油气化工、盐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黑白黄”三色循环经济产业链。
发展循环经济是唯一选择
从前荒芜的格尔木是如何走向循环经济道路的呢?柴达木盆地资源富集,素有“聚宝盆”之称。其中,格尔木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资源配置在全国独一无二。在以市区为圆心,半径200公里的范围内,广泛分布着钾、钠、镁、锶、石油、天然气、黄金、宝玉石等50多种矿产资源,有30多种位居全国前10位,其中钾、钠、镁、锂总储量占全国第一位,是我国四大天然气田之一。
“格尔木资源丰富,但生态系统非常脆弱,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突出,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在这个地区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是唯一的现实选择。”格尔木市副市长朱建平说,到2020年,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将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据了解,试验区将对新产业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整体规划,重点构建盐湖化工循环型产业、金属产业、油气化工循环型产业、煤炭综合利用产业以及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等六大产业链。
“白色”产业引领试验区起飞
距离格尔木市北部约60公里的察尔汗盐湖上,几座新建的化工厂房正在拔地而起,在参差错落的建筑物之间,一条“加快建设中国最大盐化工基地”的标语牌显得异常醒目。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盐湖开发企业——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也是格尔木发展“白色”产业的主体。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缓解我国严重缺钾的不利局面,我国就已经开始开发这里的盐湖资源,并逐步在此建成了这个农业大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
2003年10月,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投资25 .8亿元的青海钾肥百万吨工程基本建成,从而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七个拥有百万吨钾肥生产能力的国家。但是,由于受技术条件和开发理念的限制,察尔汗盐湖资源的开发始终没有能够摆脱单一提取钾肥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大量的钠、镁、锂等伴生资源都被当作“废料”排放。
“虽然这些尾矿排放后被储存了起来,并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朱建平说,针对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难题,格尔木市政府联姻科研院所,以科技研发为突破口,大胆引进和使用新工艺、新设备,将以前当做肥料排放的物质再次利用,以排放物为基础开发金属镁、氯化钠、氢氧化钠、氧化镁、碳酸锂等产品。
2009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的情况下,试验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9.3亿元,同比增长12.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 .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205.92亿元,同比增长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