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2014年以来,我国深化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扎实推进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和绿色交通试点,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与模式,取得很好的进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上年下降6.1%,比2010年累计下降了15.8%。“十二五”规划要求下降17%的目标已经顺利实现。
解振华介绍,2014年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在两批42个试点省市中,13个试点建立了低碳发展专项资金,36个试点建立起碳减排控制目标分解考核机制,试点省市大部分提出碳排放峰值年份在2025年及2025年以前。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深圳和湖北等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均发布了地方碳交易管理办法,共纳入控排企业和单位1900多家,分配碳排放配额12亿吨。2014年和2015年控排企业履约率分别达到96%和98%。截至2015年8月底,7个试点累计交易地方配额约4024万吨,累计拍卖配额约1664万吨,成交额约8亿元。
2014年6月,国家审核通过了第一批55家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2015年批复同意了39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方案。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加快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和新型低碳产业发展,试点园区实现了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显著下降。
我国还大力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工作,举办了首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与工程示范高级研修班。支持中国石化联合会、中石油、神华集团联合实施大规模一体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国土资源部初步完成了417个盆地二氧化碳地质储存能力与适应性评估,在内蒙古成功实施我国首个二氧化碳地质储存示范工程。
《年度报告》还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1.2%,比2005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