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石化行业应如何提质增效?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利润从第三季度开始,出现了11年来首次负增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表示,2014年,行业总体效益呈现恶化趋势,预计利润降幅逾5%。当前,产能过剩、存量增加、利润下滑已成为经济增速放缓的具体体现。而在2015年这个“十二五”收官之年,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更多挑战。
2015年,行业经济形势将面临这些困扰:传统石化产品需求增速下降,要素驱动力日益减弱,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原油价格下滑等不确定因素增加。那么,新常态下石化行业将如何提高发展质量?如何在利润负增长时提质增效?如何继续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提升质量 开展差异化竞争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的油价持续下跌与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给化工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需求增长放缓、产能过剩等仍在持续。据了解,从无机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橡胶制品,到炼油以及大部分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甚至部分化工新材料,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目前,产能过剩行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石化、化工行业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表示,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性问题需较长时间化解,石油和化工产品国内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部分传统领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据了解,去年上半年,受市场供需失衡影响,石油和化工行业不少企业停业限产,炼油行业装置平均开工率仅约70%,为近年来新低;烧碱开工率约80%;电石开工率约65%;聚氯乙烯开工率不足70%;甲醇开工率约62%。而一些企业出于对地方就业、银行贷款、市场竞争等现实问题的考虑,被迫维持一定的开工率,这种“被开工”现象在一些过剩行业很普遍。
在逐渐增大的市场压力下,一些企业开始主动退出落后的、竞争力不强的产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持续恶化趋势有所缓解。比如,氮肥行业去年退出产能约400万吨,新增产能约500万吨,净增产能仅100万吨。同时,一些企业开始把投资重点放在精细化工产品、高端专用化学品等领域,在全行业产能过剩矛盾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表示,在新兴产业方面,要抓住2015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推动的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的一批创新升级工程项目,努力提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需求,用新的市场、新的需求,加快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今年的关键词是‘调’!每个企业都应当在新常态的市场格局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副主任祝昉说。2015年,经济发展条件已经或正在发生相应的转变,如:生产要素从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低成本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市场竞争从过去以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竞争为主。面对这些新变化,关键是要调整经济结构。
祝昉表示,在化工行业,随着消费结构优化和消费水平升级,传统大宗化工产品需求增速明显下降,而个性化、差异化、安全环保的高端化工产品市场需求增速则不断加快;从投资需求看,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由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激烈,这些过剩行业的装置开工率很低,企业经营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更应该把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高技术、高附加值、差异化上谋求发展,确保资金流向产业价值链高端。
祝昉表示,短缺经济的时代早已过去,排浪式的产能增长甚至是“山寨”式的产品已经演变成产能过剩和同质化竞争。对于这样的情况,企业需要认清自身的发展方向与方式,在各自所属行业与地区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战略规划,通过整合资源、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方法,调整结构,开展差异化竞争。此外,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可转向污染更小、更节能环保的产品。
一些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由于转型升级、原料成本上升,企业原来的竞争优势正在被瓦解。“如果不能顺利调整结构,原有产品的销售收入会逐步降低,同时又没有利润增长点,企业经营会非常困难。”京博石化一位负责人这样感叹。为此,京博石化优化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着力开发新产品,拓展下游产业链,对副产品进行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弱同质化竞争,从而提升经济效益。
晋煤集团煤化工事业部副总经理亢树新表示:“当前尿素产能过剩严重,而我们尿素、甲醇为主的基础化工占比较大,且产品同质化严重。因此,企业今年将调整产品结构,科学合理生产,根据不同产品的价格波动,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针对煤化工产业整体运行质量不高,大部分化工产品较为低端的问题,晋煤煤化工板块主动出击,结合各化工企业销售特点,积极开发并销售硝硫基复合肥、水溶肥、多肽尿素等10余种新型肥料,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增加效益 坚持创新驱动
业内普遍认为,多年来,我国化工行业重引进、轻吸收,重模仿、轻创新,许多关键技术装备依赖进口。特别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与客户需求紧密相连的创新组织构架,与跨国公司相比差距很大。
而在产能过剩、要素成本刚性上升、市场体制更加完善的情况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主要依靠技术和效率,而不是规模和数量。随着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成本上升,要素的规模驱动力日益减弱,行业发展将更多依靠科技、知识和人力资本优势,通过创新形成行业提质增效的新动力。
在过去规模扩张型增长的模式下,行业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获得市场竞争力,全行业科技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13年化工企业用于科研投入的资金占当年行业总产值的比例虽然有所提高,但仍不足2%,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国部分企业技术集成能力较弱,科研成果工业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全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30%,难以对行业转型升级形成有力支撑。
业内人士担心的是,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团队合作研发,加大科研力度,是一项长期投入,而一些企业对于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并不高,同时缺乏核心技术,我国的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鲁西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表示,“我们每年的科技投入都在销售收入的3%以上。经过择优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大型装置升级,集团化肥生产规模与装置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实现了化肥产业的优化升级。”据了解,鲁西集团针对原来装置多、小、散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择优实施技术改造和新上先进的大型生产装置,提高生产装置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积极淘汰落后装置,经过择优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和新上大型装置,实现生产规模与装置水平的较大提升,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李寿生表示,今年在传统产业方面,应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完善用户服务、打造优势品牌,继续巩固优势、提升竞争力,要下功夫认认真真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控制总量,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三是加快转型升级。
纵观当前石油和化工产品市场,一方面,低值化、同质化的中低端产品供给严重过剩、竞争较为激烈;另一方面,个性化、差异化的高端产品又不能满足需求,只能进口,如高端合成树脂产品等。祝昉认为,在外部市场相同的情况下,工艺路线、产品质量、品牌、服务等就成为企业在未来竞争中的筹码。无论面对的是终端消费者还是下游企业,都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产品导向,用不断完善的个性化、差异化产品对接不同的特点的需求,让市场百花齐放。而创新正是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依靠创新将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的改革。
深化改革 激发市场活力
在今年,政府宏观调控将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增长。去年以来,政府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没有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是实行了一系列预调、微调措施,强调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市场活力。比如,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地方政府融资方式,推进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政府新的宏观调控思路和调控方式,改变了社会对政府出台大规模投资刺激政策的预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环境。
在化工领域,今年还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将陆续出台。
首先,国资国企改革将纵向推进,对行业影响举足轻重。目前,在全行业中,主要国企主营收入占比50%左右,利润总额超过50%,税金总额占比近75%。据有关人士透露,国资委等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方案制定。这些举措可以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和国有企业活力,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入,必将进一步激发国企的发展潜力和活力,为行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其次,政府将围绕简政放权,推进价格改革。国家发改委1月4日对外宣布,放开24项商品和服务价格,下放1项定价权限,今年还将推出电力、天然气等能源领域的价格改革重大举措。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等政策措施。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逐一落实,市场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用市场化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当某些产品过热甚至过剩、需求缩减,企业应自发的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避免被淘汰;同时控制住投资冲动,做到把握方向、理性投资,把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高技术、高附加值、差异化上发展,确保资金流向产业价值链高端。
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祝昉提出了三个对策。第一,在竞争性行业,政府可适当下放权利,也是某种意义上的风险下放,企业家投资会更加慎重,如去年12月MDI核准权由国家下放至省;第二,相关部门可推出负面清单等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政策,做好执法立法的裁判员,规范市场秩序;第三,节能减排方面还是要依靠严格的监督执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2015年是改革深化的关键之年,业内期待,全行业能进一步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市场活力;以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拓展经济发展新的更大空间,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中赢得更好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