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省区氯碱企业畅谈合作与发展
有着中国氯碱行业“达沃斯”论坛美誉的第六届鲁苏豫蒙四省区氯碱企业合作与发展论坛,不久前在河南济源举办。在往年鲁苏豫三省氯碱企业畅谈合作发展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内蒙古这支新军。
这个已连续召开了6年的论坛,为什么能够一直得到企业的青睐?它给相关企业带来了怎样的益处?今后国内氯碱企业的发展方向又是什么?
看看别人干什么,听听别人怎么说
“我参会主要是想了解一下行业信息,看看人家都在干什么,有什么想法。在产能过剩的形势下,大家都在考虑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盐常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国新表示。
“这个论坛之所以能举办六届,肯定是有原因的。企业老总能参加一两届也许是冲谁的面子,可他不会连续6年都买你的面子。企业家是很现实的,他是要来看看其他几省区的氯碱企业都在干什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干企业,我们不能总闷着头在厂里做事,要看看外面的情况、市场的走势。大家都是行家,只要出去看一眼、听一听,都是会产生灵感的。”江苏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秦志强说。
论坛为什么定位于鲁苏豫蒙四省区?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赵保军给出了答案。
据赵保军介绍,目前山东、江苏、河南、内蒙古四省区氯碱企业的规模已占到国内氯碱企业总规模的56%,比半壁江山还多,且地跨中国的东、中、西部,各自的优势也非常明显,互补性非常强。由于产能过剩,目前氯碱行业正遭遇产品价格下滑的窘境,所以四省区企业间的交流和借鉴就显得意义非凡。
“我们每次的论坛都有鲜明的主题,这次是提质增效、科技创新、园区化发展。在新常态下和经济深层次调整中,氯碱企业要求生存、求发展,一是要加强交流。我们在论坛上会推出一些新技术,既涉及节能减排,又涉及环保安全和提升质量、调整产品结构。二是要谈合作。四省区企业分别位于东、中、西部,西部有资源优势,中部有区位和资源优势,东部有市场及信息优势。通过交流,一定能够促成企业间的合作共赢。”赵保军强调。
在论坛上,山东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介绍了他们的无汞工艺——二氯乙烷与乙炔混合催化技术的产业化情况及对行业的影响,该工艺采用非汞触媒,解决了电石法PVC行业汞污染的世界难题。新浦化学(泰兴)有限公司对产业延伸与园区配套发展模式进行了介绍,该公司吸引下游用氯企业到园区内与其比邻而居,使副产氯气不出园区就能得到利用,既减少运输费用,又降低了安全风险。河南昊华宇航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坚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是通过在其44万吨/年烧碱装置上应用膜极距电解技术,吨碱直流电耗只有2030千瓦时;二是应用
电石渣浆回收乙炔技术,其20万吨/年PVC装置可回收乙炔气60立方米/小时以上,回收的乙炔气送往乙炔气柜后,年节约资金1250万元。内蒙古鄂尔多斯化工集团完成了电石炉重要安全控制参数的自动控制、低压补偿改造等共51项技改,电石炉生产效率明显提升。江苏金桥益海(连云港)氯碱有限公司引进瑞士机械蒸汽再压缩(MVR)淡盐水浓缩技术,实现全卤制碱生产工艺,节能降耗和经济效益显著。
“这个论坛我参加了4次,总体感觉它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为促进参会企业在信息、市场、技术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志强说。
秦志强分析认为,首先,论坛是一个沟通信息的平台。大家有机会了解到在企业里或本省内难以掌握到的信息,对企业今后的投资方向有一定参考意义。比如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有关领导对全行业形势的介绍,就将引导企业不再盲目扩产,关注发展质量。
其次,它是一个市场交流的平台。现在做企业不应局限于一个区域,应该面向国内和国外市场。这个平台可以让大家寻找到之前没有发现的渠道和一些下游产品的支撑。
再次,它是技术推广的平台。“这也是论坛最重要的职能和作用。本次论坛上企业的发言有很多闪光点,大家能够彼此坦诚地介绍新技术、探讨行业新的发展方向,这才是论坛的生命力所在,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抓手就是技术进步。”秦志强强调。
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园区化之路
参加这次论坛的不仅有四省区氯碱企业代表,还出现了一些化工园区负责人的身影。
“从氯碱行业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加强技术交流非常重要,引导企业实现园区化发展则更为关键。氯碱企业要发展,要有出路,将来必须走园区化之路。因为氯碱在生产过程中要副产氯气,需要与其他产业相互配套,单打独斗的氯碱企业的物流运输以及生产成本都比较高。进入园区后,企业的产品和副产物一旦成为其他企业的原料,其自身的经济就循环起来,成本就降低了,产品的销路也活起来了。所以,园区化是氯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除非你自成一个园区,否则必须走配套之路。”秦志强表示。
赵保军强调:“通过四省区氯碱企业的交流,我们希望把化工园区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企业实现园区化。氯碱企业都有烧碱、氯气、氢气、
盐酸这4种产品,自身又很难将它们消化完,需要与园区内其他企业相互配套,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我很赞同江苏一家企业的做法,叫‘三个一’,即企业自己消化1/3,园区内消化1/3,外销1/3,也就是说不管形势好与不好,企业至少有70%的销量是有保证的。氯碱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所以不管是自成园区还是进入化工园区发展,都是必需的。再有,从安全角度考虑,国家已经不再允许液氯、盐酸的长距离运输,对运输半径已有所限制。因此,在园区内发展氯碱企业更为安全和环保,且节省运输费用。我认为氯碱绝不是一个夕阳产业,而是朝阳产业,前提是能把产业链做好,把下游产品做好,或下游能把你的产品都吃掉。其中的关键,是看一个企业如何做、一个园区如何做、一个地区如何做。新浦化学(泰兴)有限公司的园区化模式就比较典型,周边有7家大型化工企业围绕着它,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一个新浦化学就把整个园区带起来了,这就是氯碱的龙头作用,也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是我们想通过论坛传达的思想之一。”
往旁边跨一小步,可能就有新天地
据了解,这个已经召开了六届的论坛,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江苏、山东两省的合作论坛;后来由于河南的积极加入,第二阶段发展成为江苏、山东、河南三省的合作;从今年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发展成江苏、山东、河南及内蒙古四省区合作论坛。东、中、西部的结合和连成一片,对下一步四省区氯碱产业的优化布局、战略转移、结构调整、技术提升,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我始终认为,江苏的化工企业要想寻求发展,第一要提升自己的技术含量,走精细化、高端化之路。第二要跨区域发展。因为江苏省的容量太小,所以当地氯碱企业不应仅仅囿于本地发展,眼光应该放得更远一点,比如往中西部发展。我甚至鼓励他们跨行业发展,因为化工行业的关联度太广了,只要稍稍往旁边跨一小步,可能一个新的天地就出来了。江苏毗邻山东,山东与河南又有着共同市场,内蒙古的资源很丰富,合作交流的空间很大。” 秦志强说。
山东省氯碱行业协会秘书长刘树彬表示,江苏省氯碱企业在产业链和精细化工方面做得最好。与江苏相比,山东氯碱企业的发展模式相对粗放,有些企业的下游配套也不完善,有必要向江苏企业学习。另外,山东省氯碱企业的总产能已经达到1000万吨/年,产能较为过剩,销售必须往外省辐射,河南与山东有着共同的市场,且河南自身的烧碱供应尚有缺口,为山东企业提供了另一种发展思路。企业只有知己知彼,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才能寻找到发展对策。
赵保军谈到,氯碱企业应该考虑产业转移。如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地区的化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加上国家环保政策趋紧,在本地已经没有环境容量和扩能空间,要再谋发展只有向中西部进行阶梯式转移。目前,就连河南的化工企业也有向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趋势,这是氯碱企业下一步解决产业链和园区化问题的一个很好方式。
“今年5月份,我走访了江苏和浙江的一些园区和部分化工企业,那里的企业跨省发展的愿望非常急切。到9月份,就有20余家企业代表组成一个代表团回访河南,这20多人中有3人是董事长,3人是总经理,其余的也是常务副总经理级别,目的是到我们这里寻找合适的政策、合适的空间、合适的条件进行产业转移。现在沟通已经开始,将来我们还要出面做一些工作。比如明年我们还要组团,带领河南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的代表到江浙一带考察、学习、交流和招商。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联合招商,因为作为园区你知道想发展哪些产业,作为龙头企业你知道需要哪些企业来配套,否则企业去了园区不想要,或园区去招商企业没兴趣,会形成两张皮。对于氯碱企业来说也是如此,跨区域交流和发展意义重大。”赵保军表示。
通过面对面交流,我们受益匪浅
四省区氯碱企业通过交流和沟通,有没有从中受益呢?
新浦化学(泰兴)有限公司事业部经理王续庆表示:“在这次论坛上,已经有河南平顶山一个化工园区的负责人打电话给我,问新浦化学现在的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思路。正好我们目前在发展过程中也碰到一些问题,比如现在江苏的煤炭资源很缺乏,我们想在当地搞煤化工很难,但管理层认为煤化工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以赚钱的行业,在本地资源和政策不允许,我们就必须走出去。河南这家化工园区的负责人说他们那里有煤炭资源,希望新浦化学去河南投资煤化工项目。另外,氯碱企业能耗较高,要想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最好的办法是配套上下游,比如上自备热电厂。但在江苏想再建一个自备热电厂非常难,而河南这个化工园区已有自备电厂批条,他们也很欢迎我们去投资。我们有需求,他们又具备一定条件,会后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相互了解,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性。”
王续庆还认为,原来的三省论坛之所以增加了内蒙古,是主办方想让他们更了解中部、东部与西部企业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比如了解西部企业的发电成本是多少,
烧碱的生产成本是多少,企业今后的规划是怎样的,西部的政策有什么变化等等,这样可以知己知彼。
也有企业表示,通过四省区企业的交流,从国家产业政策、氯碱行业面临的形势,到如何化解过剩产能、提高效益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信息。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副总经理王俊旭谈到,此次论坛的主题之一是提质增效,这个提质是广义的,包括装置运行质量、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如果不能高效运转,是难以长久生存的。氯碱行业长期的市场低迷、产能过剩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都在苦苦地降低成本,或寻找替代品。要想降成本,只能从节能降耗和新技术的采用上做文章。其实节能方法很多,过去大家没有普遍采用,现在开始认识到节能技术的重要,论坛上介绍的MVR(机械蒸汽再压缩淡盐水浓缩)工艺就是节能技术之一,针对性也比较强。
再就是园区化发展,今后所有企业都要走集约化和园区化之路。江苏泰兴的几家化工企业,都将氢气作为原料供给园区内的其他企业利用,比过去将氢气作为燃料单纯燃烧,附加值要高出很多,一些做得好的和有效益的企业都在走集约化和园区化之路,这也给河南氯碱企业不少启示。
“昊华宇航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因为我们只有烧碱和PVC,下游产品比较单一。通过交流,我们向东部学习了很多东西,看他们在发展什么样的耗氯产品、采取了什么新技术。江苏的氯碱企业虽然没有上PVC,但能盈利;我们有
PVC,却因为产能过剩不挣钱。比如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在产品多样化上就做得特别好,他们既生产氯碱还做农药,去年仅草甘膦一个产品的销售额就达3亿多元。其实处于转型期的我们原来已在考虑新上一些耗氯产品,延伸下游产业链,但相关信息只能来自于专业杂志的介绍,这次通过与江苏企业面对面的交流,受益匪浅。在相互交流之后,我们内部会讨论确定所上项目的方向,为下一步调研奠定基础,也为企业今后上马新的耗氯产品提供思路。”郝利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