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图片新闻 > 上半年能源结构调整大幕拉开
上半年能源结构调整大幕拉开
  • www.chemmade.com
  • 2014-07-03 11:35:55
  • 中国化工制造网

  • 上半年能源结构调整大幕拉开


        今年上半年,能源行业改革可谓效果显著,正在一步步进入深水区。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以中石化和中石油为代表的两大垄断集团,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宣布将引进民资发展混合所有制,以破除垄断。

        
        混合所有制改革破冰 油改破垄断速度远超电改
        
        中石化可以说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领头羊。
        
        2月19日,中石化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在对公司油品销售业务板块现有资产、负债进行审计、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同时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社会和民营资本持股比例将根据市场情况厘定。
        
        同时,投资者、持股比例、参股条款和条件方案将后续确定和实施,社会和民营资本持股比例不超过30%。
        
        此后,为实施混合所有制,中石化成立了易捷销售有限公司,并设立全资子公司-油品销售有限公司。按照中石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时间表,其在6月30日最后一天公布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
        
        公告称,公司拟以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销售公司”)为平台对中国石化所属油品销售业务进行了重组。经重组后的销售公司拟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本次引资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入外部资本,推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化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活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销售公司从油品供应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本次引资采用多轮评选、竞争性谈判的方式,分阶段实施。中石化对投资者的选择确定体现了“三个优先”,即产业投资者优先、国内投资者优先、惠及广大人民的投资者优先。
        
        而中石油更是紧随中石化的步伐,不甘落后。
        
        日前,中石油拟通过产权交易所公开转让价值上千亿元的东部管道公司100%的股权,这被认为是管网开放的第一步。
        
        在近日发改委公布的向社会资本开放的80个项目中,中石油的项目最多,西气东输三线中段工程也再次开始尝试引入民资。
        
        这是西气东输三线项目第二次对社会资本开放,中石油的管网正在进一步向民资开放。
        
        由于中石油垄断着我国近80%的油气管道,该业务在短期内完全市场化难以实现。但是按照能源改革的思路,允许民资参与管道建设和运营是其中一环。对于中石油来说,这已经是颇为难得的一步。
        
        随着天然气改革不断加速,管道业务破除垄断,多重资本混合是大势所趋,一个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市场,才能促进天然气行业健康发展。
        
        今年上半年,除了中石化和中石化两大垄断集团牵头的油改,电力行业也在尝试混合所有制改革。油改和电改可谓是今年能源改革的两大重点,但相比而言,电改速度远远不及油改。
        
        全国政协委员、中电投总经理陆启洲在今年“两会”上表示,中电投将在今年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允许民资参股部分中电投旗下子公司和建设项目,民资参股比例将达三分之一。
        
        这是电力行业第一个明确表示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电企。但截至目前,中电投还没有任何行动。
        
        而“电老大”国家电网在前不久对外宣布,拟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与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场这两大领域。
        
        但业内人士认为,新的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大用户直购电和发电侧竞价上网及售电侧放开的多买多卖。国家电网的所谓改革,并未切中要害,触动核心,只能说是蜻蜓点水式改革,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初衷相距甚远。
        
        不得不提的是,距离2002年启动的第二轮电改已经过了12年,如今仍旧步履维艰,目前的电改并没有实质性突破。
        
        今年可以说是能源行业的改革年。对能源体制的改革,其重点就是利用市场化的力量来打破目前广泛存在于能源系统,尤其是石油和电力行业的市场垄断。
        
        油改已经迈开大步向前走,电改暂时落后尚需努力。在2014年下半年,我们期待油改和电改都能在破除垄断上有所成效,而不是形式化喊口号的表面式改革。
        
        能源结构转型倒逼 核电重启箭在弦上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间,2014年已经过去一半。上半年,关于核电重启的声音不绝于耳。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我国核电项目暂停核准。时隔三年,随着能源改革的不断推进,核电重启已迫不及待。
        
        今年以来,能源局等多个部门都不断强调,要加大核电的发展力度,并适时重启沿海核电。
        
        早在今年1月份,国家能源局下发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适时启动核电重点项目审批,稳步推进沿海地区核电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5月16日,能源局发布了发改委、能源局、环保部印发的《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其中,对核电发电量做了规定,这意味着核电开工必须加速。
        
        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安徽合肥调研并主持召开上半年经济形势座谈会时表示,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启动核电重点项目。
        
        更为重要的是,中央层面也不断表态要重启核电项目。
        
        近期,在6月13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采取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抓紧启动东部沿海地区新的核电项目建设。
        
        在能源结构改革的推动下,核电行业正在从低谷期进入慢热状态,新项目审批即将启动。而实际上,核电重启已经悄然拉开序幕。
        
        据了解,辽宁大连红沿河二期、辽宁葫芦岛徐大堡一期、山东海阳二期、浙江三门二期、广东陆丰一期和山东荣成示范等核电项目,将优先得到发改委的核准。此外,目前华能山东项目也正在争取审批。
        
        值得注意的是,4月份,国内首个内陆核电项目湖南桃花江核电站正在筹备开工。但是该公司很快就否认,该核电项目只是在当地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能够早日开工进行前期准备。
        
        业内人士认为,实际上,内陆核电重启与“十三五”开局开工并不矛盾,核电站的关键设备需要至少提前三年的准备时间。
        
        此外,除了沿海核电项目,能源结构转型、环保压力增大等原因也正在倒逼“十三五”规划放开内陆核电审批成为大概率事件,从而促使核电领域新一轮投资高潮的到来。
        
        在核电重启呼声高涨的同时,国家核电与中电投也即将重组合并,而一旦重组完成,核电市场将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强强联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将进一步促进核电的发展。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京津冀地区更是时常遭到雾霾天气的困扰,减少煤炭使用、在未来实现煤炭使用量负增长将是大势所趋。
        
        随着能源改革进入深水区,重启核电已经箭在弦上。发展核电是实现多元化清洁能源体系中的重要方面。我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家,但是能源利用率低,传统能源使用比例过高,可谓目前发展核电正当时。
        
        不过,目前能源供应与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一环就是发展核电,尽管目前核电重启已经拉开序幕,但业内人士担忧的是发展核电必须安全先行,只有打消市场对核电的安全顾虑,核电项目才能慢慢开展。
        
        光伏组件出货量增长30% 下半年政策将着力提振“分布式”
        
        不知从何时起,“分布式”成为了能源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之一。
        
        由于我国独特的资源、电力格局,一种可独立运行,也可并网运行,建于用户端的能源供应方式渐渐获得了业界专家们的认可,而这种相对于集中供能的分散式供能方式,正是分布式能源。
        
        以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明星——光伏发电为例,即便集中式光伏地面电站因商业模式更为成熟,并受到市场追捧,但是国家能源局等管理部门及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也坚定地认为,分布式才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近期召开的光伏发电建设和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强调要坚持完成今年光伏10GW的增长目标,继续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展。
        
        自从去年7月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光伏产业扶持政策后,光伏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年底,我国出现了集中式光伏地面电站“抢装潮”。
        
        事实上,这一热潮一直延续至今,2014年初,各大光伏企业纷纷抛出GW级光伏电站开发以及开拓海外新兴市场的计划。
        
        应用端的火热直接带动了光伏中、上游的需求,最新数据显示,光伏行业前20大组件供应商2014年的组件出货量指引平均比前一年增长30%以上。其中,天合光能、阿特斯、昱辉和晶科出货指引的增长幅度最大,上限都超过了40%。而在近期公布2014年第一季度财报时,这些厂商都表示2014年全年组件出货量指引保持不变。
        
        Solarbuzz高级分析师廉锐表示:“前20大组件供应商的组件出货量占全球组件出货量的三分之二,并且它们是行业增长和价格趋势的风向标。如果领先的组件供应商可以达到预期的增长幅度,2014年太阳能组件的供应量将接近50GW。”他说到,“2014年,前20大组件供应商除了在组件出货量方面有强势增长外,利润率也将有所提高,这主要是由于生产成本的下降以及对新工厂资本支出的谨慎”。
        
        不过,在集中式光伏地面电站受到追捧时,2014年上半年我国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却十分缓慢。例如“余电上网”收益远低于“自发自用”收益,及“自发自用”部分发电量、电费收益没有保障(业主可用可不用)等商业模式上的缺陷,一直困扰着分布式光伏的发展。
        
        为促进分布式发展,目前,业界已有传闻称下半年分布式光伏政策将要进行调整,而此前召开的光伏发电建设和产业发展座谈会也提出了数项涉及支持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措施,如我国将研究拟订并组织屋顶业主与光伏发电业主签订标准化合同文本,禁止地方保护;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屋顶资源调查,编制地方开发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和新的支持政策等。
        
        火电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煤电联动或将重启
        
        数据显示,五大电力集团2013年赚得盆满钵满,利润总额创下了自2002年以来的最高纪录,达到740.34亿元,具体来看,华能集团实现利润208.44亿元、国电集团157.94亿元、华电集团151.74亿元、中电投集团111.56亿元、大唐集团110.66亿元。今年一季度,又有多家火电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翻番。
        
        有分析称,火电上市公司集体报喜的原因主要是标煤单价下降、财务费用降低。尤其是在电价保持稳定、用电量微幅增长的背景下,煤价的大幅下跌令火电上市公司收益颇丰。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也认为,火电行业和煤炭行业二者的盈利能力此消彼长,似乎天生就是一对“冤家”,过去十年煤炭需求旺盛使得煤炭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而火电厂受到成本攀升、电价调控的束缚长年亏损严重;2012年和2013年煤炭市场发生大逆转,火电企业盈利能力暴增,煤炭则面临崩盘的风险。
        
        在煤炭价格接连下滑的大背景下,6月初,市场传言称,国家发改委已经着手调研煤电联动重启的相关事宜。有预测称,上网电价将在第三季度下调0.002元/千瓦时。
        
        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哲称,2013年火电发电量4.1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0%,如果按传言的上网电价下调0.002元/千瓦时降幅计算,将影响火电企业利润逾80亿元,而煤价走低让以火电为主的发电集团利润大翻身,2013年五大发电集团利润总额才740.34亿元,可见影响已较为可观,预计将造成煤价的新一轮下跌。
        
        对比煤电联动的政策文件,即2012年12月31日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煤市场改革的指导意见做好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不难发现,实现煤电价格联动的条件除了煤价波动幅度超过5%外,还应满足时间周期满1年的条件。而按照“此政策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来理解,计算煤价涨跌的时点应为每年的1月1日。
        
        事实上,有分析认为,电厂在去年9月份为脱硫脱硝及除尘电价腾挪补贴而降价0.014元/千瓦时(云南、四川外29省市平均降幅)之后,仍然容忍了煤企方面在电煤年度谈判前夕的明显拉价行为,最终“造就”了煤价在短短月余时间内上涨近100元/吨的一大波行情,目的就是防止年度煤价跌幅超过5%,进而将引发的煤电联动、上网火电价格再度下调。
        
        煤企方面也心照不宣、顺势操作,最终实现了双方的共赢——2013年度煤电联动未能实现,电厂保住了上网电价,前期高利润态势得以延续,“完美”了各自年报;煤企方面则争取到了年末的翘尾行情,实现了对前三季度的低效运营,更为企业的年度财报润色不少。
        
        因此,照此思路,年内上网电价下调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但由于与煤电联动政策规定的内容条件不符,此次电价下调还将以腾挪专项补贴资金的形式体现,而非煤电联动。
        
        煤炭业首当其冲哀鸿遍野 亟待转型谋突破
        
        曾经最容易获得、最为廉价、最具有资源禀赋、也是支撑中国工业快速发展最重要的能源——煤炭,因为被看成是造成全国性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而备受冷落!
        
        中国能源结构大变局中,煤炭行业首当其冲,如今已是哀鸿遍野。煤炭业今年上半年所面临的困境远远超过去年同期,正在成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最大的“牺牲品”。
        
        5月份,三部委联合下发的《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天然气(不包含煤制气)消费比重达到7%以上;到2017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煤炭消费比重降至65%以下;全国范围内供应国V标准车用汽柴油。
        
        在联合治霾的大背景下,京津冀鲁四地纷纷向中央立下“军令状”,到2017年要净削减煤炭消费量共计8300万吨。
        
        煤炭价格仍在下滑通道中跌跌不休,而且深不见底;煤炭企业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整个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私营煤矿主大都关门歇业,甚至因资金链断裂准备“断臂求生”一卖了之,但即使想卖矿也根本卖不出去,因为没有多少企业有能力并且敢于接盘。
        
        产煤大省以及产业结构高度依赖重工业的省份,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速都大幅放缓。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山西省GDP涨幅仅为5.5%,位列全国倒数第三;而排名倒数第二的是河北,GDP增速仅为4.2%为近30年来同期的最低值,与2013年同期的增速9.1%相比,大幅下滑了4.9%。
        
        有分析人士认为,煤炭价格大幅下跌成为影响山西经济增速放缓的首要原因,同样,产业结构高度依赖煤炭、钢铁、水泥等重工业的河北,在治理雾霾、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速降幅更甚。
        
        榆林某国有煤炭企业销售部门负责人称,原来他们煤矿有三分之一的煤炭产量要销往河北市场,但今年以来河北这一煤炭消费市场已经几乎全部坍塌。
        
        在唐山开滦煤矿某煤矿上班的郭先生表示,现在开滦的煤也卖不出去,精煤价格比两年前最高每吨2000元时已经降了一多半,现在每吨800元也卖不掉;今年以来他的工资已经大幅缩水,大概只相当于去年同期的一半,“每月就那么点工资,干得越来越没劲了,需要赶紧找点其他的事情”。
        
        鄂尔多斯诸多民营矿主面临的困境是,“断臂求生而不可得”,想卖矿但却苦于无人接盘。因为很多中小煤矿主之前买矿的钱很多是通过民间借贷筹集的,今年煤炭形势太差,甚至连利息都换不上,所以急于卖矿变现。神华在鄂尔多斯的一家下属企业战略发展部的屈先生表示,“要卖矿的矿主非常多,现在完全是买方市场;对收购方来讲,要多少钱都嫌贵”。
        
        煤炭业亟待转型,转型才是唯一的出路。内蒙古煤炭交易中心总经理师秋明认为,煤炭全行业都在遭遇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困境,而内蒙古煤炭业转型的方向就是“就地转化”。把煤炭变成更清洁、更便于输送的能源。“一个是新型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气等;另外一个就是坑口发电,通过特高压等线路变运煤为输电”。
        
        然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煤炭行业面临的改革阵痛才刚刚开始,现在还远未到最坏的时候。煤炭业转型之路任重而道远。
  • 文章关键词: 能源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