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巨头分食南海 中国石油主权遇阻
中国化工制造网讯 曾有人把形状狭长的南海比作一张“长条桌”,在这张桌子上,越菲处于中间位置,中国位于顶部,长年以来,在油气开发问题上受到南海诸国的挤压,让中国这一顶部老大如坐针毡。
周边国家算计 欧美资本插手
自今年5月起,南海诸国的频频军演又令南海问题骤然升温。主权之外,石油天然气这一稀缺战略资源的开发,成为各国角力的焦点。
7月15日,印度媒体曝出越南决定延长与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在南海某重要油气田区的开采合同,以图在南海保持印度的存在,这让本就错综复杂的能源争抢再添变数。
中海油亦表示,南海油气田的国际合作招标工作进展顺利。
如今,介入南海油气争端的国家,已接近10个,随着各国对南海油气“主权申诉”的日益加紧,这一区域的地缘政治冲突或是中国今后10年与南海周边国家关系最严峻的主题。
200块油气田间的地缘政治
据目前已探明的南海油气储量,约在230亿~300亿吨之间,有200多块油气田,这样的规模堪比任何一个波斯湾国家。而由于南海大部分地区为争议区域,明火执仗地钻井采油并不为国际海洋法所承认,然而南海周边的菲律宾、越南、文莱、印度等国家仍在20年前就已抢先下手。
这些周边国家中,最早对南海进行开发的是越南。从1974年开始,越南就逐渐拥有了白虎油田、大熊油田、白犀牛等油田,藉此越南成功地从原油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目前,越南国家石油公司继续在南海进行资源勘探和开发。据媒体报道,该公司曾在中国与越南存在领土争议的海域多次进行过勘探活动。
7月15日,据印度媒体报道称,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此前曾向越南政府表示,由于海床条件不佳和商业技术原因,它计划退出128号油区块勘探。这意味着,越印之间围绕南海能源的合作形同瓦解。
越南与印度早在6年前签订合作协议,其共同开发区域涉及与中国的争议区域,但在过去的6年里印度花费了4600万美元在南海,仍是一无所获。
但就在如此资源富庶的区域,相比中国周边其他国家屡在南海动作频频,中国动作却一直不大。直至今年5月,中海油981钻井平台南海开钻,然而,这一宣示主权、强势介入南海油气资源竞争的姿态意义甚至大于技术上的实际效果。
紧随一个月后,中海油又对外发布公告,宣布将对南海海域的部分区块进行对外联合油气资源开发,并公开招标。这一招标引发技术上与地缘政治上的猜想。
一天之后,越南最大的国有能源企业——越南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呼吁中国放弃在该海岸附近的开采计划,越南政府方面则称,中海油对外招标的区块位于越南海域,并已敦促外国企业不要参与中海油拿出的9个区块的合作开发招标。
据2012年7月份相关媒体的报道,在中海油公开宣布招标后,仅有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的石油公司表示出兴趣,而国际石油巨头则鲜有音讯。石油业界分析人士称,国际石油公司的态度则可能源于对南海错综复杂的海域归属问题,以及投资回报保障等问题的顾虑。
国际能源巨头分食南海
事实上,国际能源巨头早就参与到分食南海的部署中来。只要在南海南部夜航,随时能看到国外的钻井平台灯火通明,各类船只繁忙地在装油卸油。
美国早就在南海海域寻求“黑金”利益——埃克森美孚、康菲、雪佛龙公司等均已介入到南海石油开发。而不光是美国,染指南海石油开发的石油公司,既有周边国家的国有石油公司,包括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也有一直在国际能源市场上“长袖善舞”的英国石油公司、道达尔等石油巨擘,甚至惊现了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和三菱石油公司等。
与外资合作,这本是东南亚国家在深海石油勘探与开采技术上的疲弱所招致的权宜之计,但却加剧了南海问题的复杂性,代表欧美国家利益的石油资本愈发地深度介入南海问题,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南海争议区域的发展态势。
而由于中国刚刚加入这场能源争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鲜有进展,只是多与中国邻国国有石油公司共同开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南沙海域周边国家竞相把南沙海域油气开采权对外开放招标,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分别同美国、日本、英国、荷兰等30多个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开发南沙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合同。
但中国目前只是停留在——中海油公司先后与美、英、法等10多个国家的40多家石油公司签署协议,对南海海域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和地震普查,发现了不少油气构造盆地。通过“市场换技术”的合作方式,来获得探明油气田51%的权益,同时还可获取某些油气开采技术。
资料显示,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有关周边国家已经在南沙海域钻井1000多口,发现油气田180个,其中位于中国传统海疆线以内的油气田有100多个。并已经与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等200多家西方公司在南海海域合作钻探了约1380口钻井,年石油产量达5000万吨,这个数字,早就远远超过了中国大庆油田4000万吨的年产量。
若要让这些能源巨头撤出南海争议区域,除非能给他们在中国市场至少同等的利益条件。但该操作性并不强。南海油气资源的开采前景不可估量;即使巨头们同意置换,中国或也出不起相同的筹码。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与外来资本合资开采的油田中,中国往往会坚守51%的合作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