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国际“巨头”市场垄断 主动转型寻觅新蓝海
置身于一个过度竞争的红海市场,企业很难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必须不断开辟出新蓝海,才能赢得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对浙江万马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超高压电缆料市场就是一片充满吸引力的新蓝海。
万马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浙江万马集团下属企业,其主导产品有10千伏、35千伏及以下交联聚乙烯电缆用绝缘料,10千伏、35千伏架空电缆用黑色交联聚乙烯绝缘料,硅烷可交联聚乙烯绝缘料、PVC系列电缆绝缘料。公司自1994年创建以来快速发展,电缆料年生产能力达7万吨,占有国内28%左右的市场份额,成为电缆料市场的行业龙头。
但经过多年竞争发展,在10千伏、35千伏电缆料市场,已经集聚了大大小小100多家企业,整个产业呈现出产能饱和的状态。万马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层管理者告诉记者,对于企业而言,这已是一片过度竞争的红海。
产品同质化、价格战、利润空间受挤压等,都是企业在红海竞争中遇到的难题。因此,必须依靠蓝海战略,找到新的市场空间,才能赢得发展先机。
早在金融危机之前,万马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开始深入谋划自身的发展方略,适应电力电缆向超高压领域发展的趋势,把目光瞄准了超高压电缆料这片新蓝海。
特别是随着近几年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大力实施电网改造和建设,各地纷纷上马了超高压电缆项目。“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00多个生产超高压电缆的立塔,中国就占了60%以上。”该位公司高层管理者说,未来几年,超高压电缆产能的快速释放必然会引起对超高压电缆料的巨大需求,目前国内市场的需求约在5万吨左右。
如此巨大的超高压电缆料市场,却被国际上两大“巨头”垄断着,即北欧化工和美国陶氏。来自行业分析数据显示,这两家公司不但垄断了国内市场,而且占据了全球超高压电缆料80%至90%的市场份额。公司高层管理者说:“当国际石油价格每桶100多美元时,超高压电缆料的价格是每吨2万多元,当原油价格跌到40美元一桶时,超高压电缆料的价格还是2万多元。”就是因为北欧化工和美国陶氏主导了超高压电缆料市场,掌握了市场定价权。
为何国内产业资本迟迟未肯踏入这一市场?主要由于超高压电缆料产品的技术性能要求高,项目投入大,对国内电缆料生产企业的门槛比较高。同时,更因为国内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少有企业敢于介入这一市场和“巨头”展开面对面的竞争。因此,对国内企业而言,高附加值的超高压电缆料仍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进军超高压电缆料市场,就意味着向国际“巨头”宣战。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作为国内行业龙头的万马高分子公司没有退缩,率先在2007年投资2亿元,启动实施了110千伏以上超高压绝缘电缆料项目,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拟形成年产超万吨的超高压电缆绝缘料生产能力,一期项目计划于今年投产。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万马高分子材料公司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拥有省级研发中心、6个实验室和4个中试车间及专业科研人员70余人,配备了国内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这些研发资源为超高压电缆料的试制提供了技术保障。“我们有信心研制出高性能的超高压电缆料产品。”对此,高层领导信心满满。
在开辟新蓝海中,公司还立足于环保新材料电联料的开发研制,自主研发的抗水树电缆绝缘料能使传统电缆料的使用寿命从30年提高到50年,通过了中国电力行业标准的认证实验,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产业化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目前主要销往东南亚和美国等地。此外,公司还研制了低烟无卤电缆料,广泛应用于地铁、隧道、核电设备等领域。
进军超高压电缆料市场不单单是企业行为,更是振兴民族产业竞争力的行为, 万马高分子高层领导希望,国家能够在产业扶持政策上给与大力支持。
对于未来,公司的发展规划是,通过技术改造和工艺创新,进一步提高中低压电缆料的制造水平,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确保行业龙头地位;通过超高压电缆料和抗水树电缆料两个项目的投资,丰富产品种类,扩大产能,增加产品附加值,立志成为国内电缆料行业新技术的引领者,成为全球知名的电缆料制造商。
点评:
转型升级需要战略,更需要勇气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企业的利润率必然是逐渐下降至社会平均水平。为了不做那只在温水中慢慢麻痹的青蛙,任何企业都明白开创新利润增长点的必要性。但是,脱离已经熟悉的“红海市场”、开创新的“蓝海市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可能游得更远,也可能呛水回头。万马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胆的选择了由国际大公司垄断的超高压电缆料市场,通过强大的研发能力创造出符合国内市场的电缆产品,逐步成为国内电缆料行业新技术的引领者。该公司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其转型升级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值得其他企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