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企业资讯 > 大庆油田为重上4500万吨油气鼓“气”
大庆油田为重上4500万吨油气鼓“气”
  • www.chemmade.com
  • 2010-05-19 10:03:42
  •   经过持续两年增产超过2亿立方米的加速期后,大庆油田采气分公司(简称“大庆采气”)在2010年驶入了天然气发展的快车道。近日,从大庆采气获悉,2010年,大庆采气的天然气生产将在产量上跨上10亿立方米新台阶的基础上,还要新建8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

      “天然气事业的发展肩负着油田油气当量增长、经济效益增长的责任和使命。在当前这个关键时期,特别需要天然气业务迅速成长起来,使大庆油田油气当量达到4500万吨。”大庆油田领导班子在大庆采气调研时特别强调。

      破解火山岩气藏开发世界级难题

      事实上,无论是10亿立方米产量还是8亿立方米新产能建设,对于动辄上百亿的天然气生产来说,都算不上一个大数字。但是,这个数字对于世界级的难题——火山岩气藏开发来说,实属不易。

      大庆采气分公司所开发的庆深气田火山岩地层平均深度4000米左右,属深层火山岩,地质结构复杂,是典型的“三高”气田(高地温、高含水和高含二氧化碳)。迄今为止,这样气田的大规模开发在国内外还没有成功先例。

      火山岩储层变化大,地质连续性极差,这给储层预测带来了极大难题;与油田不同,气田含水量高不仅会影响采收率,而且由于岩石本身的亲水性和毛细管压力的作用,水的侵入不是有效地驱替气体,而是封闭缝洞或空隙中未排出的气体,形成死气区,因此高含水是制约庆深气田开发的又一道难题;还有就是庆深气田高含量的二氧化碳,不但污染环境,还会腐蚀管道,留下安全隐患。

      然而,面对大庆油田稳油增气、以气补油的发展现状,成立五年来,大庆采气一直不懈努力,破解了上述制约火山岩气藏开发的世界级难题。经过一系列技术的推广,最终在徐深6-X201井试验中,日增气达到了5000立方米以上;并通过攻克电泵排水密封难题,救活了因水淹关井的汪9-12井,日产气超过9000立方米。

      日产已超4万立方米

      2004年12月23日,大庆庆深气田徐深1井点火投产,大庆人用科技之炬照亮了深层天然气开发的星空,实现了几代大庆人“大庆底下找大庆”的梦想。2005年5月18日,承载大庆油田“稳油增气”重任的大庆采气分公司正式成立,踏上了开发我国东部第五大气田——庆深气田的征程。

      在庆深气田首个1000亿立方米储量落实后,大庆采气已经掌控了第二个1000亿立方米的储量,如今第三个1000亿立方米储量也取得极大突破,正在积极落实之中。10亿立方米的产量只是一个开始。2015年,大庆采气产量要达到40亿立方米。2020年,将达60亿立方米。

      然而,深层火山岩的特点决定了储量变产能的资金投入高。庆深气田单位产能建设投资较高,在已探明的2000多亿立方米储量中,有近一半的储量投资超过限制标准一倍还多。到手的储量如果不能动用,这势必给快速上产带来严重影响。

      为此,大庆采气充分挖掘技术潜力,降低一次性投入,提高资本效率;科学制定气井配产制度,优化产量结构;通过合理配产,有效延长了气田开发周期,使地层压力递减率控制在6%之内,远低于此类气田8%的国家标准;通过多因素综合配产方案全面落实,生产调峰能力和供气组织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天然气日产量在2010年初成功突破4万立方米。

      增强员工素质激发上产潜力

      与大庆油田成为中国石油大规模开发的先行者一样,大庆采气也成为中国火山岩气藏的排头兵。

      多年来,大庆采气积极为员工搭建成长平台,坚持采取公开竞聘的方式选人用人,使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人才得到迅速成长;加强核心人才结构优化,加强全员培训,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员工,拟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调研方案,让人才的成长成为推进快发展的动力。

      2009年,采气分公司共举办各类学习培训班160期,培训员工3100余人次,全员素质大幅提升。2010年,大庆采气又全面实施了一套新的基层建设标准,科学系统地对员工生产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标准化,旨在以员工技能素质的不断提升带动气田开发水平的稳步提高。

      未来几年大庆采气的上产步伐还将不断加快,该公司信心满满,称:“2010年10亿产量势在必得,2020年60亿产量底气十足”,大庆采气已经成为大庆油田油气当量增长的新“气”机。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