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企业资讯 > 中国化工集团:六载奋斗 志存高远
中国化工集团:六载奋斗 志存高远
  • www.chemmade.com
  • 2010-05-06 09:49:30
  •    金融风暴发生的原因,对欧美国家来说是金融问题,但对中国来说首先是如何保持实体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果说,中国在过去利用了全球的资本、技术和市场需求发展了自己,那么,当全球经济景气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候,中国经济必然要面对调整和转折带来的挑战。

        这一年多我们做得很好。因为中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因为中国经济总量大、需求弹性大,因为中国有令全世界都羡慕的巨大内需潜力,而我们的政策应对在于如何把巨大的内需潜力逐步释放出来,以及拉动投资和刺激出口。两年内投资4万亿元,正是中国政府调整宏观政策,通过扩大投资来拉动内需的见证。政府解决消费能力不足的“政策组合拳”,不仅保持了金融稳定,而且使企业从中受惠。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为中国化工)在国内增长和实施国际化经营的背景下,也获得了跨越式的增长。我们的资产总额由229.6亿元增至1569亿元,是成立之初的6.9倍;主营业务收入由152亿元增至1226亿元,是成立之初的8倍,利润增长了10多倍。目前,中国化工在全球化工公司100强中排名第19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28位,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中位居第1位。这只是一个例证。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的发言,不仅让世界了解中国已开展的碳减排工作,还进一步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这充分证明,中国在继续坚持发展的同时,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承担和履行国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企业,我们每年都要和政府签订节能减排的硬性指标。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承诺,在化工企业将变成具体的任务指标和行业努力目标。

        2010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对中国经济“调结构、上水平”的要求。为什么在全球经济走向复苏的时候,国内企业界普遍感到压力呢?因为在世界竞争的格局中,我们仍然处在低端位置,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和国际领先的企业是合作、补充和学习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大而不强是我们这个企业的现状,也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现状。我们遇到了行业周期性调整、严重的产能过剩、刚性成本上升(例如能源、工资、环保投资)等许多问题,所以,居安思危是后来者应有的、理性的思维模式。

        重要的是,后金融危机时代,我们的定位在哪里?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表面上看是由金融和房地产的泡沫引发,但我认为虚拟经济的泡沫泛滥,折射出的是实体经济方向不明的困惑。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充裕的资本找不到投向,创新缺乏动力和源泉。从18世纪末期开始,每一轮经济增长的长周期都有其标志性的创新。第一波是纺织机、蒸汽机,第二波是钢铁、铁路,第三波是电气、化学、汽车,第四波是汽车、计算机,第五波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全球化分工的日益发展,构成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消费主义盛行近20年后的今天,世界经济却虚实失衡、需求乏力,增长失去了引擎。新的、规模化的、能够带动广泛就业和促进广泛消费的经济增长点,现在还尚未形成,但我们确信世界经济一定会在危机后找到它新的增长源,因为人类消费没有止息,而消费“乃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唯一对象”。谁能在危机过后在更高水平上的竞争赢得主动权,关键在于谁能把握未来发展的趋势与方向。

        今年,中国化工把管理变革做为工作的主线,并提出向化工新材料、环境科学、生命科学这些有光明前景的领域实施战略转移,即以基础化工为基础、三大领域为方向的“3+1”战略。当然,在一个领域形成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但我们有信心!我们的信心来自向世界学习,来自中国和世界的成长的光明前景。

        中国化工从借款1万元创业到逾千亿级化工企业,以及成功的走出去,证明中国本土企业能够成长为世界之林的大树,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将会引领并深刻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和中国企业将会走得更好、更远!    

        努力和方向经得起检验

        今年5月9日是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为中国化工)组建成立六周年纪念日。这个创立之初以“老化工、新材料”为发展定位的专业化工企业集团,不负“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有资产优化重组”的国家使命,在国资委的领导下,坚持以发展化工新材料为主线,不断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力保核心主业迅速而稳健发展,担负起引领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与振兴的责任,取得了显著成绩。企业资产规模、销售收入均已提前实现组建初期和中国化工“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    

        在起点抓住未来    

        组建初期的中国化工并没有站在一个可以高枕无忧的行业基础上。中国化工科学分析发展的“短板”和优势,结合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国家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确立了“老化工、新材料”的企业发展定位,即传承几代化工人的基业,既不与上游争夺原料,又不与下游争夺市场,而是通过技术进步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高关键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化工的企业发展定位以及历时数年在集中有限资源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业务的实践,在行业数年的发展进程中得到科学验证。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专家指出,包括化工新材料在内的新材料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和先导,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相关企业将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中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其实,中国化工在起点上就已经站在行业未来发展的高度,并始终用这种高度引领发展。中国化工总经理任建新曾在2007年北京国际化工展论坛上就预言:“我认为未来2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翻番的动力将主要来自于新材料。未来的20年中,中国产业的增值要从新材料的发展中实现。我们只有学会在材料上的创新,在制造产品上应用新材料,开发新功能,提高产品附加值,中国经济实现翻番的目标才会成为可能。”

        中国化工组建之初以化工新材料作为推进企业重组整合、产业优化升级的突破口和引领环节十分重要,6年的发展也为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领军化工新材料发展的中央企业,在国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部署中,必将发挥应有作用。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