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2018年度“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对外发布《新时代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2018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2018年石化产业前景预测与展望》、《新能源汽车新时代新征程:2017回顾及未来展望》、《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处置现状、趋势及对策》、《我国碳交易市场回顾与展望》六份研究报告。该系列报告是由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魏一鸣教授领导的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团队,根据上一年度国内外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形势,选择特定主题开展的针对性研究,取得的原创性成果。自2011年以来,中心连续发布8年。
《新时代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从不平衡和不充分的角度阐述了能源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对地区能源消费进行预测,通过情景分析和泰尔指数探讨了“十九大”后新时期能源经济发展路径。
报告预计,2018-2022年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持续小幅增长,能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态势还会持续,能源结构将继续调整,未来5年,煤炭消费占比会继续下降,到2022年占比预计为54.7%;石油消费占比基本稳定,保持在18%~19%;天然气与非化石能源将快速发展,预计占比分别上升到10.4%和16.2%;清洁能源合计占比将达到26.6%。
《2018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报告认为,2018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形势逐步好转,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全球原油需求将不断上升,石油库存持续下跌。同时,OPEC与俄罗斯等产油国的限产协议还会继续,美国产油量预计减幅不大,全球原油供需将处于平衡状态。2018年国际原油价格保持逐步回升的状态,预计Brent、WTI原油均价分别为54-64美元/桶、52-62美元/桶。
报告还提到,2018年非基本面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增加,突发事件将会对油价形成冲击,短期投资风险加大。受全球经济的好转及限产协定的持续,原油市场预期看多,先弱后强,市场趋于乐观。特朗普税改政策的的实施使得美元走强,对油价形成一定程度的打压。大国博弈、地缘政治冲突将加大油价的波动风险,重大突发性地缘政治风险出现,则将会在短时间对石油价格形成冲击,促成油价上涨。
《2018年石化产业前景预测与展望》报告认为2018年中外油企业绩继续向好可期,而我国大型油企混改,地方民营炼厂、加油站等众多中小企业加速整合,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石化行业竞争力更值得期待。
报告执笔人吕鑫副教授指出我国油企未来除稳定业绩,提升盈利水平外,在维护股价稳定方面仍需向国际巨头看齐,做出更多努力。
目前,大部分油服企业仍受上游产业资本支出缩减影响,仍未走出亏损阴霾。世界一流的油服公司斯伦贝谢整体表现不俗,仅2016年出现小幅亏损;我国一体化公司旗下的油服企业海油工程业绩虽有大幅下滑,但仍能保持盈利,表现出较好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国油服龙头企业需加快步伐做大做强,早日比肩国际油服巨头,参与更多国际竞争,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在国际油价持续中位振荡的大环境中,油源逐步放开、石油进口权逐步放开、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以及大型油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重大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国有大型石油巨头与地方民营油企竞争力逐渐增强态势可期,我国油企全面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的大方向日渐明确。
《新能源汽车新时代新征程:2017回顾与未来展望》报告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持续政策引领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处于产业发展由政策主导向市场机制主导的重要转型时期,还面临补贴退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产品技术性能与消费者预期尚有差距等多重挑战。
《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处置现状、趋势及对策》报告认为我国需要建立“以梯级利用为主、拆解报废为辅”的可追溯的回收管理体系,并尝试设立“以电动汽车企业出资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动力电池回收处置专项基金,针对动力电池梯级利用方式的不同进行从量补贴。
《我国碳市场预测与展望》报告指出2018年是全国碳市场的基础建设期,各试点碳市场将继续并行运行,总结试点经验、带动非试点地区发展、支撑全国市场建设,将成为重要工作目标。全国碳市场短期内虽不会对首批纳入的发电行业产生明显影响,但长期看将通过倒逼发电行业优化结构、提升效率,促进其低碳发展。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原所长戴彦德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史丹研究员、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开发战略规划研究所常毓文所长、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世森研究员、美国能源基金会何平主任对报告及相关能源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点评。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魏一鸣教授介绍了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报告的形成背景,并分享了他对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中国化工制造网将随时为您更新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网资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