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从装置运行状况看氯丁橡胶发展史
从装置运行状况看氯丁橡胶发展史
  • www.chemmade.com
  • 2017-06-30 09:35:22
  • 金联创
  •   氯丁橡胶具有优良的耐候性、耐臭氧性、耐化学腐蚀性、耐油性等,其综合物理机械性能也较好。氯丁橡胶的拉伸性能与天然橡胶相似,耐候性和耐臭氧老化性能仅次于乙丙橡胶和丁基橡胶,耐油性仅次于丁腈橡胶,既可以作为通用橡胶又可以作为特种橡胶使用。

      国外氯丁橡胶发展历史

      1934年9月美国杜邦首次改用乳液聚合工艺 ,1937年硫调节型CR(G型)问世后,于1938年正式将CR称为Neoprene。最初的CR价格昂贵,同NR的价格比高达75:5(美分/磅);因此几乎全部军用。

      1933年开始在亚美尼亚埃里温建设CR生产装置,1934年开展中间试验,1940年建成2000吨/年CR工业装置。

      1950年,Bayer公司才看好CR的商业价值,决定开发CR,1957年4月Bayer公司CR生产技术实现工业化。当时的产品被称为Perbunan C,系用连续聚合工艺生产。

      1960年日本电气化学工业公司开始研究CR生产工艺,建立了月产1吨的中试装置,1962年7月首次实现CR工业化生产(200吨/月),其产品名为Denka Chloroprene。

      1971年6月东曹公司采用丁二烯氯化法技术在日本得山新南阳建成6000吨/年CR装置,后扩建到2万吨/年。

      国内氯丁橡胶发展历史

      国内电石乙炔法合成氯丁橡胶的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首先开展,并于1953年在长春建成5.4吨/月的试验装置。

      1956年,重庆长寿化工厂采用上述科研成果和前苏联的技术建成了2000吨/年的生产装置,并于1958年投产。后经改扩建,产能达到2.8万吨/年。

      1965年,山西合成橡胶集团建成2500吨/年的电石乙炔法氯丁橡胶生产装置,后处理采用电解质凝聚技术。

      1966年,山东青岛化工厂建成电石乙炔法生产装置,生产能力为2500吨/年,后处理也采用电解质凝聚技术。

      1987年,长寿化工、山西合成以及青岛化工厂相继引进冷冻凝聚技术,进行了装置的改扩建,其中青岛化工厂扩建后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年,但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停产转型。经过多次改扩建,2001年山西合成氯丁橡胶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年,2013年关停。

      2007年,山西合成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亚美尼亚依里特公司合资成立山纳合成橡胶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年产3万吨/年的氯丁橡胶生产装置,并于2009年12月建成,2010年5月正式投产。

      2017年,重庆长寿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将与山西长治霍家工业有限公司合资合作,共同建设4万吨/年的氯丁橡胶装置,并引入第三方成立合资公司,由合资公司收购霍家工业在建的4万吨/年氯丁橡胶装置,新公司将长寿化工的技术以及客户资源与霍家工业的装置资源结合在一起,有效实现了氯丁橡胶行业的资源整合,或将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国内氯丁橡胶产能不断增加,市场竞争有所加剧,但从来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他企业仍要发展壮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 文章关键词: 氯丁橡胶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