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乐天集团同意“换地”给韩国国防部部署“萨德”后,国内民意对韩国之举表示愤慨。从抵制“乐天”到“限韩令”的消息炒得沸沸扬扬,国内反“萨德”情绪不断升级。经过萨德事件的逐步发酵,“限韩令”扩散至各个行业,小编认为相对于比抵制韩国货,如何提升国产品牌的竞争力更尤为重要。
要知道,韩国自2013年起就已经替代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商品来源地,2016年韩国-中国逆差654亿美元远超巴西及日本等国家,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其中中国对韩进口的化工产品种类繁多,以间苯二甲酸、SAP、乙二醇丁醚、PX、MIBK等化工品为主。由于中国PX供不应求,2016年PX对外进口总量1236.13万吨,其中有584.55万吨来自韩国,进口总值达4.6亿美元。对于聚酯行业而言,PX作为
PTA不可或缺的原料,而韩国进口份额占国内总需求量的27.61%的背景下,中韩矛盾升级或成为国产PX崛起的最大助推力!
1. 国内进口高度依赖 中韩关系很微妙
1.1 亚洲供需弱平衡 国内高能却低产
全球PX产能5095.7万吨/年,其中亚洲高达占比76%,而亚洲地区中国、韩国、日本位居前三位,占比分别为36%、25%及10%。虽然中国是亚洲地区PX产能大国,但国内PX仍存在较大缺口,市场依旧供不应求。2016年以来,伴随着国内PX与
PTA行业不协调的发展步伐,国内对二甲苯供应缺口不断显现。PX作为关乎民生的重要产品,因其低毒争议而广受关注,进而导致新增产能进入门槛颇高,产能增速明显放缓缓慢,尤其是2016年并未有新增产能上马,产能维持在1383万吨。
另外,国内PX大部分产能均处于中石油、中石化旗下,受装置投产较早以及调油生产任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开工负荷均维持偏低水平;非国企工厂仅有福佳大化、宁波中金和翔鹭石化三家,而翔鹭石化又因爆燃事故及股权估值收购等事项迟迟未能开车,因此整体国内PX装置开工率维持在60%较低水平,实际产量较产能相差悬殊。反观下游PTA企业产能扩张至4909万吨,对PX需求量高达2117.25万吨,因此在国内对二甲苯供应尚不能满足需求的现状下,对二甲苯进口量达到1236.13万吨,较去年增长6.12%,呈现连续攀升态势。相较中国PX供不应求,韩国
PX则处于供应过剩阶段:据卓创统计,韩国PX产能968万吨,产量约合880万吨,而PTA消耗量仅在295万吨,这也就导致韩国成为PX对华输出第二大国的主要原因。
1.2 进口量逐年攀升 韩国货一枝独秀
前文我们也提到,韩国供应过剩碰撞中国的供不应求,这无疑是给韩国提供巨大的便利。韩国SK、韩国双龙、韩华化学三大PX龙头企业凭借其生产成本优势、地理位置以及船运费用维持在10-20美金水平等诸多优势,面对全球最大的对二甲苯需求国-中国如此大的市场缺口下,韩国PX行业快速入住,以求尽可能在中国对二甲苯市场尚不能自给自足前分一杯羹。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从韩国进口量在进口总量的月均占比情况维持在47%水平,其中年内有7个月维持上涨势头,其中11月份上涨尤为明显,可见韩国PX在国内供应面影响举足轻重。主要是因为国内PX以及PTA装置高负荷稳定运行,且圣诞节期间来临、年内长约及检修制定、春节假期提前备货等诸多因素,进而增加国内PX需求水平,故当月对二甲苯进口量激增;年内有5个月呈现下挫态势,其中10月份下滑尤为明显,国内PTA企业停车或降负现象,国庆节假期以及韩国龙头企业SK工厂涉及200多万吨/年的装置检修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2. 短枪长剑相结合 增强国内PX竞争力
2.1 国企身先力行 改善供应现状
前文也有提及,中国PX主要产能集中在三桶油手中,由于装置投产较早以及调油生产利润颇为丰厚,因此导致三桶油的PX装置开工维持在65%附近,也就是国内PX高能地产的最主要原因。但是,随着中韩矛盾的激化,国企身先力行,主动改善当前PX供应现状。据统计,2017年年初开始国企PX生产企业开工能力较前期有所提升,例如上海石化、金陵石化、扬子石化及乌鲁木齐石化负荷提升至多年内较高水平运行,整体国企平均开工负荷接近90%,然而受制于产能水平限制,进而实际有效产出提升幅度稍显逊色;得益于三桶油有效提升开工负荷,到2月份为止国内产量增加近10万吨左右。
然而第二季度国内PX装置检修集中,国企
PX装置因多数均为早些年投产的较老旧装置,面临检修预期的不在少数,故届时国内供应水平或将偏紧。虽然国企地位身先力行,提升本土PX行业竞争力仍任重道远。不过按照目前装置运行情况推断,以及“萨德”事件的发展,下半年国内PX企业有效产出将呈现稳步提升态势,2017年PX高度进口依赖现状有所改善仍然可期。
2.2 中长期作战结合 力争提高自给率
以“十三五”规划为指导,近几年内我国将大力发展本土PX企业,2017-2020年期间中国PX预计新增产能1490万吨/年,其中2018年新增产能释放较为集中。其中下游PTA工厂或会成为先行军,从2015年新产能荣盛全资子公司中金石化身上不难看出,当下PTA企业业务不断向上游扩张,意为形成“原料-成品-下游”一体化的生产链结构。例如:荣盛石化与桐昆石化、巨化集团联合在舟山群岛建立一期1500万吨/年炼油项目,二期2500万吨/年石油炼化项目;恒逸石化投资文莱PMB石油化工项目(150万吨/年PX联合装置);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等均验证了这一说法。
“萨德”事件提升了中国民族凝聚力,也进一步使聚酯原料行业警醒延伸产业链的发展不仅势在必行,也亟不可待。未来五年将成为我国
PX行业强劲发展的关键及节点,自给率提高至60-70%将是核心目标,届时韩国PX拒之门外也将是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