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有色金属业高库存高成本 内外交困面临再洗牌
有色金属业高库存高成本 内外交困面临再洗牌
  • www.chemmade.com
  • 2010-07-22 10:23:42
  • 21世纪经济报道
  •   在经历了年初短暂的行业回暖后,有色金属业再度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根据6月份公布的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数据,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高耗能行业生产量大幅回落、新订单数锐减,各项指数在PMI数据中都处于拖后位置。
      
      据本报记者了解,有色金属业新一轮减产潮已来临,减产幅度在20%-30%左右,减产面积呈进一步扩大趋势。
      
      中国铝业(601600,股吧)公司副总经理吕友清认为,“内外交困的行业形势为大型企业兼并重组提供了机遇。”
      
      去不掉的高库存

      
      根据wind的统计,今年上半年,37家公布年报的有色上市公司期末存货总额约为799.97亿元,同比增长35.02%,逼近2008年第三季度库存的历史高位。其中云南铜业(000878,股吧)、云铝股份(000807,股吧)、铜陵有色(000630,股吧)、株冶集团(600961,股吧)等多家公司的库存量同比均增加了一倍左右。
      
      以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市场为例,上海市上半年的有色金属库存直线上升,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全国有色金属的积压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值。
      
      国家物资局上海七处是上海市期货交易所指定的有色金属存储仓库之一,目前这里铝锭的可流通库存占到了50%,铜板占到了45%左右,为正常库存水平三倍多。
      
      这里的仓库管理员张水金明显感到有色金属消费量正在下降。他认为,库存增大主要原因是市场销量不旺,使得产品积压在贸易商手中,尚未流通至生产环节。
      
      迈科金属国际集团董事长何金碧也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的铝锭库存将近100万吨,较正常库存高出30万吨。铜库存为45万吨,而“常态下就是10万到15万吨左右水平”。
      
      巨额库存不但大量占用流动资金,也让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齐鲁证券认为,社会库存普遍偏高,对未来的金属价格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如果经济恢复程度不能达到预期,去库存化的过程势必将再次打压金属价格。
      
      中航证券有色业分析师魏福正表示,由于相关金属库存持续在历史高位运行,预计随着国内外各项经济统计数据逐步转向利空,4季度有色金属价格将面临考验。
      
      内外交困再洗牌
      
      中国铝业公司副总经理吕友清告诉本报记者,有色金属业目前的处境是“内外交困”。
      
      产能过剩是打压有色金属行情的“主力”之一。
      
      以氧化铝为例:今年以来,国内氧化铝生产商大力扩产,年内已确认投产的新增产能达到790万吨,未能确认的有510万吨,在建但不能投产的也有230万吨。
      
      电解铝新增产能也继续保持高增长。
      
      目前,我国电解铝产能约为1900万吨,占全球冶炼产能的42%左右。到今年年底,中国电解铝冶炼产能将超过2300万吨,供应过剩的情况将会更加严重。
      
      中金公司方面表示,由于产能严重过剩,“铝是我们最不看好的有色金属”。
      
      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成本也使得有色金属业雪上加霜。
      
      上海鑫冶铜业冶炼公司总经理邹建表示,目前生产一吨铜就要亏400元,公司现在只有将部分铜板储存起来,等待价格合适的时候再出手。“价格太低,我销了没意思。”邹建说。
      
      此外,政府正在逐渐取消有色金属业的部分优惠政策。
      
      今年4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深化水、电、燃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作为2010年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同时重申了要求取消地方优惠电价和落实差别电价的要求。
      
      截至6月10日,已有上海、江苏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明确发文,取消对高耗能企业的电价优惠。
      
      由于产品价格走势疲软,加上成本上涨的压力不断显现,从7月份开始,一部分有色金属企业已减产甚至关停。
      
      有行业专家建议,从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的角度,政策应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实施跨地区兼并重组、区域内重组和企业集团之间的重组;而从优化资源配置、节能减排考虑出发,应支持铝企业与煤炭、电力企业进行跨行业的重组、鼓励再生金属企业间重组。
      
      吕友清认为,“内外交困的行业形势为大型企业兼并重组提供了机遇。”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制订有色金属业兼并重组条例,将进一步在政策上支持行业整合。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