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化工企业巴斯夫(BASF)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的总部工厂当地时间17日白天发生爆炸。最新消息称该地的两座裂解装置关闭,但并非所有衍生品装置都关停,部分仍在运营。该消息虽立刻在全球化工品市场引发广泛关注,但截至发稿时间为止,中国相关产品市场表现平静。
巴斯夫公司主要在路德维希港装卸工厂需要使用的可燃液体和液态瓦斯,每年总量达260万吨。其中,
苯乙烯产业链条涉及生产能力有:乙苯60万吨/年,乙烯66万吨/年,EPS30万吨/年,PS130万吨/年,苯乙烯55万吨/年等。
作为进口依存度持续保持在40%以上的中国
苯乙烯市场来说,国外大装置的一举一动时刻牵动着市场神经。
众所周知,韩国、日本、台湾、沙特、美国等均是我国苯乙烯主要进口来源渠道,而近两年以来,欧洲地区除政治因素带来的装置不可抗力外,尤其是与亚洲地区的套利窗口长期关闭,对中国苯乙烯市场供应几近消失。
而从近期亚、欧、美套利窗口转移情况来看,许久未有供应的欧洲货源,重新成为我国四季度苯乙烯进口供应渠道之一。
通常情况下,美国是欧洲和亚洲的主要苯乙烯供应商,而且,美国和欧洲在向亚洲出口方面相互竞争。从近几个月的价格走势对比来看,随着欧美价格同步下移,8月下半月开始,欧洲价格已阶段性与美国海湾趋于平水,这意味着美湾和欧洲的苯乙烯套利窗口关闭。
据统计分析得知,三季度欧洲主要装置运行情况基本保持良好,以至于当地市场供应相对充足。自9月下旬开始,欧洲苯乙烯卖家已经开始利用欧洲和亚洲的小幅套利空间进行活动,且9月和10月装运的苯乙烯已商谈达成。根据近期的船运报告显示,部分9月装船货已确定了ARA至中国的路线,有贸易商表示,9月下5000吨ARA至亚洲地区的运费约合75美元/吨,这低于正常情况下的80-85美元/吨运费区间,对欧洲至亚洲的货物运输也起到一定支撑作用。此外,还将有10月装的
苯乙烯船货从ARA和塔拉戈纳运至亚洲。
不过十月以来,欧洲当地估价一度跌至900美元/吨触及33周低位后,部分终端买盘逐步浮现,需求随之上行,加之昨日巴斯夫装置意外爆炸消息提振,递报盘区间顺势走高,截止10月18日收盘,当地估价较10月上旬低点已拉涨近70美元/吨至969美元/吨FOB鹿特丹。
据初步统计,从数量上来看,10-11月期间,美国月均计划到货量在2.5-3万吨左右,欧洲对中国苯乙烯月均到货量则控制在2-2.5万吨附近。当前欧洲受当地需求及装置意外爆炸支撑价格接连走高,与亚洲套利窗口显然已经关闭,12月份对中国市场再度停止供应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四季度而言,中国苯乙烯市场虽有欧洲新增货源补充,但就远洋货到货总量评估,并不会对中国市场形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