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行业没有好的技术是很难成长起来的。磷化工技术存在弊端,导致磷化工产业发展缓慢。在国际精细磷化工技术交流大会了解到,5位专家也纷纷对磷化工技术的不完善提出了各自观点。
据四川大学教授钟本和介绍,在磷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磷酸是最关键的中间体。磷酸产品按纯度分为农用级、饲料级、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半导体级逐渐递增,产品加工难度和附加值也随之提高。因此,磷化工行业的核心是磷酸制造技术。我国目前成熟的磷酸生产工艺主要有两种:用硫酸分解磷矿的湿法磷酸工艺和以电解磷矿获得黄磷的热法磷酸工艺。前者因为生产的磷酸纯度偏低主要用于生产磷肥,形成了磷肥产业链;后者则形成了非农用磷酸盐产业链。
尚建壮分析,对于采用湿法磷酸制磷肥的企业而言,想要转型做精细磷化工,首先得具备湿法磷酸净化提纯技术,将磷酸提纯至工业级、食品级甚至电子级才能进一步做工业或者食品用磷酸盐。而国内现在具备湿法磷酸净化技术的还只有贵州瓮福集团、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而且也只能提纯至食品级。技术上的瓶颈显然制约了磷肥企业向中高端磷化工进军的能力。而对于采用热法磷酸工艺的企业而言,虽然多数能够制出工业级、食品级的磷酸,但能提纯至电子级的也只有寥寥几家。要制造出磷酸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半导体用磷酸依靠国内目前的技术更是一种奢求。
钟本和说:“磷酸净化技术难度较大,国内长期以来停留在实验室研究或小型中试阶段,国外也只有少数国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国外技术要么不转让,要么以苛刻的高价转让。近年我国首次引进以色列的湿法磷酸净化技术,仅技术转让费就高达上亿元。这个价格还是在我们已经有千吨级中试成果的基础上砍价达成的,否则还要高。高昂的费用让国内想要转型的企业望而却步。去年四川大学和中化涪陵公司合作开发的5万吨/年湿法磷酸净化项目已经能够生产出食品级磷酸,这将对国内磷肥企业转型精细磷化工起到提振作用。”
而云天化集团副总工程师梅毅认为,制约国内企业搞精细磷化工,除了生产技术还有应用技术。而且目前看来,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他介绍,搞精细磷化工一定不能脱离应用。化工企业多数生产的还是基础化工原料,能否把产品换成效益,还要看企业是否具备在运用基础化工原料基础上研制出便于推广的新产品。这就像吃中药,中药材料有了,还得看怎么配。
湖北磷化工管理办公室主任黄文俊说,新产品要进入市场,要么是要替代别的产品,要么是用新功能开发新的市场。前者比如水处理剂产品,卤素处理剂现在用得很普遍,磷系处理剂虽然是低毒的,各项环保指标都要高,但价格成本也较高,想要替代已经成熟的产品,开拓市场有难度;后者如磷酸盐食品添加剂,添加后可能会改善一些食品的口味,但是前提是这些生产厂家得接受你。
综上所述,磷化工市场受到技术的制约是企业急需解决的事情,企业往往考虑资金的问题使得磷化工技术停滞不前。有些化工企业采用的是合作的方式,慧聪化工网了解到,2010年6月18日,六国化工进军新能源电池所走的技术路线,即利用四川大学在湿法磷酸净化技术的优势,开发出磷酸铁、磷酸铁锂产品。六国化工采用成熟的技术手段,使得公司推出新品,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可喜可贺。
其实,我国目前成熟的磷酸生产工艺主要有热法磷酸工艺和湿法磷酸工艺。近几年,湿法磷酸产量剧增,并大量用于生产磷酸盐产品。一些企业纷纷上马湿法磷酸生产线,并极力推广使用湿法磷酸制磷酸盐。
传统的湿法磷酸生产工艺是用磷矿石与无机酸反应,将沉淀分离后制得磷酸产品,其生产成本比较低,但产品杂质多、质量比较差,只能用于肥料行业。相比之下,热法磷酸的生产工艺是将黄磷燃烧,然后与水反应后可得到工业级磷酸或食品级磷酸。热法磷酸的生产成本比较高,但其产品质量好、杂质少,所以热法磷酸的市场价格稍高于湿法磷酸。
延伸阅读:
除了技术问题,磷化工行业存在5个弊端
(1)磷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尚需进一步的提高;(2)产业机构有待进一步的优化。我国的“磷矿石-基础产品-下游产品”产业链中,工业磷酸,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大宗品产能大,主要集中于热法磷酸生产工艺,工业级湿法磷酸规模较小。磷化工产品精细化率较低,产业链短,尚未达到循环经济,中低品位磷矿加工利用技术,湿法磷酸净化技术,精细磷化工深加工技术存在一定的瓶颈;(3)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黄磷的尾气利用,泥磷的利用,磷石膏的处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4)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基础磷化工产品(如黄磷,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饲料磷酸盐)受终端用户制约,产品价格难以平衡调整;(5)下游产品存在需求量降低的风险。湿法磷酸代替热法磷酸使黄磷消费量降低,洗涤剂禁磷,限磷使三聚磷酸钠消费量持续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