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炼企业已成为国际原油市场新生力量
www.chemmade.com
2016-08-16 09:22:52
中国化工报
根据海关总署8月8日发布的数据,前7个月,我国累计进口原油2.176亿吨,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上半年进口1.87亿吨,同比增涨14.2%,且自2月份以来,单月原油进口量维持在3千万吨以上。
专家指出,今年的低油价是推高原油总体进口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中国原油战略储备、民间储备的蓬勃兴起,以及地炼企业进口原油使用资质的放开,也成为原油进口量放大的重要原因。
随着原油进口量的大增,地炼企业已成为国际原油市场的新生力量,在引起国际石油巨头关注的同时,也在切身感受到了国际大环境的冷暖与枯荣。
申请企业源源不断
根据山东省商务厅公布的数据,自去年8月份东明石化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原油进口和使用资质企业后,目前全省共有16家企业通过现场核查和获得进口原油使用资质,原油使用量5689万吨。
而根据隆众石化通公布的数据,截至7月底,山东获批进口原油使用权的企业共有13家,合计获得原油进口允许量4733万吨。
隆众石化通原油分析师李彦表示,除获批时间相对较晚的企业外,前期获批的多家企业已开始自行或通过代理进口原油。8.36%的进口份额,说明地炼已成为国际原油贸易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同时,今年初发改委网站就已公布神驰化工、岚桥石化、金诚石化、中海精细化工等几家通过书面审核的炼厂目前仍无最新进展,有的还没进入现场核查阶段。而海科集团、齐成化工、胜星化工、富宇化工等多家地炼企业仍表示其在申请配额大军之中,申请总额度或在1500万吨以上。
专家分析认为,当前,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旧困扰着地炼行业发展,同时淘汰落后产能、油品升级提速、仓储物流配套尚不完善等问题,使得资质审查愈发严格。而中国石化联合会对《核查评估申请用油企业工作细则(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无论是申请企业的要求,还是复核的内容都有所添加,使核查更加严格细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炼申请周期延长。
尽管审批有所放缓,但“三权”下放已成大势所趋。“随着获批进口原油使用权的企业不断增加,山东地区在进口原油总量中的占比也将不断提升。”李彦认为,地炼企业未来进口原油常态化、进口渠道多元化、原油品种多样化,或将是地炼企业新的发展方向。
国际巨头争夺地炼市场
6月份,中国原油进口量按国别统计,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沙特、俄罗斯和伊拉克,分别占进口总量的14.9%、13.4%以及12.1%。其中沙特和俄罗斯易位,伊朗名次上移两位排在第四,阿联酋挤进了第十的位置。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从沙特累计进口原油2646万吨,同比上涨20.3%;从俄罗斯累计进口原油2629万吨,同比上涨57.1%。但6月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数量出现下滑,进口量为411万吨,环比下降21.6%。
不同油种具有不同的优势。在炼化企业看来,阿曼原油石脑油收率高,柴油馏分性能较好;科威特原油出的减压渣油是优质的沥青原料,也可作为焦化原料;刚果的杰诺原油石脑油和渣油收率适中,减压渣油可作为催化掺渣原料,是加工的热门油种之一;哥伦比亚的卡斯蒂利亚,是重质深贴水原油,加工性价比不错;俄罗斯的ESPO原油,中质低酸,减压渣油性质好,当前国内进口量很大。
根据隆众石化的分析,山东地炼企业在油种方面,仍以中质和重质原油为主,但相对于硫含量,其对酸值的要求更为苛刻。非洲、俄罗斯、中东和南美洲是山东地炼企业进口原油的四大来源地。
“近两年来,俄罗斯与沙特的竞争日趋激烈,俄罗斯正在努力追赶沙特。”李彦分析指出,近年来俄罗斯开始大力开拓中国市场,不仅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签订了数亿吨的石油大单,大规模修建石油输送管线,且随着中国逐步放开原油进口配额,俄罗斯还率先抢占地方炼油企业的市场。
“早在去年,山东地炼企业利津石化和垦利石化就从俄罗斯进口了ESPO原油。”据李彦介绍,从去年第四季度我国地炼启动原油进口后,俄罗斯一直位居头号原油贸易国。”李彦说。
4月底,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商——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将73万桶6月装船的原油现货出售给山东京博石化。这是沙特阿美首次对中国民营炼厂出售现货,标志着亚洲市场争夺战进入了新阶段。
此外,据消息人士称,全球第二大独立石油贸易商托克(Trafigura)的一批伊朗原油船货近期将抵达中国,标志着石油供应国争夺中国独立炼厂的战况正在升温。
随着成品油出口权逐步对地方炼厂下放,地炼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并不再局限于原油领域,国际成品油市场也有了他们的身影。目前,已有东明石化、弘润石化、天弘化学、京博石化、鲁清石化等企业完成年内出口首单。
中宇资讯分析师张津认为,随着民营炼油企业开工率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政策的放开,成品油出口量将会继续扩大,“中国制造”成品油或将成为新的亮点,对国际油市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滋润日子”取决于“国际气候”
长期以来,地炼企业由于没有进口原油的资质,一直将燃料油当作原料。但燃料油密度大、硫含量高,生产出的油品收率低,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自从获批进口原油后,许多地炼企业有了高品质的固定油源,“粗粮”换上了“细粮”。
据亚通石化相关人员介绍,直接加工原油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节省成本。加工一吨燃料油的成本是200元左右,而加工一吨原油的成本是150元左右,这样每吨就能省50元。据其测算,公司一年差不多能省下1.38亿元的成本。
根据恒源石化的测算,其刚刚获批的每年350万吨进口原油,每年可以增加利润3亿元。
很显然,进口原油对企业运营发展的意义现实而深远。根据东营市经信委一季度的统计,东营5家获批进口原油资质的企业一直满负荷开工生产,比去年底提高约30个百分点。一季度5家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9.1亿元、利税86.5亿元、利润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2%、142.4%、357.3%,效益指标大幅提高。
此外,地炼企业在原料充裕、总产能基数降低以及炼油效益良好的多重利好下,开工率也高于往年。据金银岛对山东41家主力地炼企业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山东地炼平均开工率高达52.72%,部分地炼企业实际炼油利润更是一度在500元/吨以上。
然而,从5月中下旬开始,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而下游产品行情不断走弱,地炼炼油盈利也开始不断萎缩。截至7月25日,地炼炼油利润已连续一个月收于成本线以下。受此影响,不少企业借机检修,7月份山东共有15家地炼企业常减压处于停工状态,开工率也首次跌至48%以下。
有分析认为,国际油价近年均在三季度出现一波单边下跌行情,其下跌走势严重打压了国内油市的信心及消费行情,进而对供应及地炼开工产生影响。
东营一家地炼企业负责人对此表示,用上国际原油就得看国际市场的“脸色”,今后必须用国际视野和多向思维考虑企业的经营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顺应大势,顺势而为。
文章关键词:
原油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