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合成橡胶:今年开工率和价格将高于上年
合成橡胶:今年开工率和价格将高于上年
  • www.chemmade.com
  • 2016-05-03 14:09:00
  • 橡胶网
  • “由于国内外多套丁二烯装置检修,今年丁二烯原料供应不足,预计将减产18万~20万吨;加之从2014年开始,有8家顺丁橡胶企业装置长期停车,去产能达65万吨,2016年合成橡胶总体价格水平将略高于2015年,但赢利能力不会好于2015年。”中国石化化工销售有限公司合成橡胶处处长叶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内产量萎缩进口增加

      2015年,国内合成橡胶产量为290.2万吨,同比(下同)减少9.4万吨,降幅为3.2%。其中,中国石化产量为115.9万吨,占40%;中国石油73.4万吨,占25.3%;其他民营企业及合资企业为100.8万吨,占34.7%。在2013年达到317万吨的产量最高点之后,国内合成橡胶产量已经连续两年下降。

      由于装置亏损,国内合成橡胶整体开工率不足50%,2015年仅为49.5%,较2014年降低6.8%。其中,中国石化为63%,降低4.2%;中国石油为59.5%,降低3.2%;其他民营企业及合资企业为36.2%,降低7.7%。受此影响,2015年多项产能新增和扩产计划延缓或取消,产能增速放缓。

      与国内合成橡胶出口量大幅回落形成反差的是,2015年净进口量增长3.3%,8类产品合计进口122.4万吨,增长0.8%。其中,SBS、聚丁二烯橡胶、丁苯橡胶、丁腈橡胶进口增幅较大。此外,受国内产能释放影响,乙丙橡胶和卤化丁基橡胶进口量减少。

      2013年,国内合成橡胶表观消费量达到最高点427万吨,2014~2015年连续两年延续了下降态势。2015年合成橡胶表观消费量为401.6万吨,下降1.4%。同时,受国际石油价格和天然橡胶价格低迷的影响,合成橡胶市场价格进一步回落至新低。

      顺应形势调结构去产能

      叶强分析,从宏观层面看,2016年全球经济呈现温和增长态势,增速在2.6%左右,第一、二季度可能出现回升,石油、铁矿石、螺纹钢、焦炭等大宗商品都从最低点反弹至少23%以上。从下游产业看,今年汽车产量在2500万量左右,增长2%,同时社会汽车保有量继续增长,对轮胎需求增加;此外,多年来的低端竞争为轮胎行业埋下了隐患,轮胎企业走上破产或兼并重组的道路成为必然。

      从产业内部供应看,2015-2016年主要原料丁二烯将面临供应不足。从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企业的检修计划来看,乙烯装置检修集中在3~9月份,预计将减少丁二烯产量18万~20万吨。而受加工成本影响,乙烯装置新增产能仍难以释放,上海华谊、山东东方的拟建计划目前无限期推迟。此外,合成橡胶去产能工作效果显著。从2014年开始,至目前已有8家聚丁二烯橡胶企业的装置长期停车,共计去产能65万吨,目前统计产能为184.2万吨,而有效产能为119.2万吨;两家乳聚丁苯橡胶生产企业装置长期停车,共计去产能20万吨,目前统计产能为145万吨,有效产能为125万吨。

      叶强表示,这些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将为合成橡胶调整结构、价格提升创造条件。随着轮胎对绿色、环保要求的加大,以及中国轮胎标签制度研究的加快,此前因为产品需求不足没有研发动力,或嫌亏损太大不敢投入新产品研究的合成橡胶企业,将加快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目前合成橡胶企业已加大了对环保型乳聚丁苯橡胶、溶聚丁苯橡胶、环保SBS、卤化丁基橡胶、乙丙橡胶等高性能和环保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

      未来利好风险并存

      叶强表示,四大利好因素为:一是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反弹;二是三大天然橡胶生产国联合限制出口,或将推涨天然橡胶价格,带动合成橡胶价格上涨;三是受多套乙烯装置检修影响,丁二烯国内供应偏紧,支撑合成橡胶价格;四是受基建投资项目的拉动,和“一带一路”的推进,与橡胶密切相关的一些行业,如汽车、高铁、公路等,将带动橡胶产业的发展。

      此外,叶强也提醒企业要关注存在的风险。一是美国加息预期;二是汽车、轮胎行业增速放缓,赢利能力差,去产能压力大;三是来自于美国等多个国家对中国轮胎出口的贸易壁垒。

      综合以上分析,叶强认为,一季度合成橡胶、天然橡胶市场触底反弹;3~8月份市场价格维持上涨态势,合成橡胶价格在9500~12500元/吨,天然橡胶价格在11000~14000元/吨;8月份之后,受上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只要两个风险因素兑现,天然橡胶价格就将达到14000元/吨。

  • 文章关键词: 合成橡胶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