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指数熔断制度正式实施,但随后即在四个交易日中发生四次熔断。尤其昨日(1月7日)实际交易时间,甚至不足15分钟,创下最新记录。一时之间,“熔断”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新鲜热点词汇。
何为熔断?段子手们用最简单通俗的话语对我们进行了解答:熔断就是你带着3000元去打麻将,半个小时就输光了,然后你休战15分钟下楼去取了5000元,上来半个小时又输光了……然后赢家说:算了你今天手气不好我们提前散了…
段子自然只是段子,但我们在调侃段子的同时却总会不经意的记起我们所处的市场往往都在执行段子的调侃。
丙烯市场最近又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自2015年9月内外盘博弈导致丙烯一度跌至3800元/吨的历史低点之后,丙烯进入4500-5000元/吨的震荡整理期。期间,很多人都调侃丙烯市场说:“哎呀,上去了又回来了,回来了又上去了。”彼时,很多人都厌恶类似死水般的行情,然而作为客观的市场观察者而言,编者却认为那是无论上游供方还是下游买方都操作的最为心安的一段时间。直至12月中下旬,在斯尔邦26万吨/年丙烯腈装置投料试车及东方宏业10万吨/年(20万吨/年)的粉料装置投产的刺激下,市场货源快速消化。而神驰混烷低负荷运行、京博混烷停车以及烟台万华化学的PDH装置意外停工更显的恰逢其时。继而丙烯价格终于挣脱5000元/吨大关的束缚,一路奔跑至5700元/吨阶段性高点。而这,也是丙烯市场再度尴尬的开始。
商人逐利,丙烯如此,下游自然也难以逃脱此种规律。面对丙烯的一路飙升,成本压力开始压榨下游盈利空间,无利可图的下游商人们在丙烯价格走势5500元/吨附近时接货积极性迅速下降,这可以勉强算是第一次触发熔断点。但是,诚如前文中我们所提到的,丙烯一度在4500-5000元/吨区间徘徊。进而仍旧希望丙烯见顶而封的部分下游工厂们再次拿出资金来迅速接单。奈何丙烯的疯狂无法捆绑,仅两三天的时间,丙烯价格便急升至5700元/吨。庄家喜而忘忧,最终导致丙烯市场停盘,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的交易日内,鲜有成交发生,直至价格再度跌至4500-4600元/吨。
诚然,丙烯市场并没有所谓的熔断机制,我们刚刚所谓的熔断点也只是一个比喻。但伴随着行业基本面的变革,国内的交易方式也理所当然需要改变。编者个人并不支持熔断丙烯,做为一个化工品,它的价值理应由市场决定,所谓的合理波动也不能以简单的5%、7%还规划,但丙烯的价格波动也同样远远脱离了市场的把控。
丙烯对于炼厂来说只是副产品,附加值高但量少。中石化、中石油这样的央企,基本就是看PP来定丙烯价格的思路。相对而言,地方炼厂对丙烯的敏感性要高得多,对丙烯定价时也会参考更多的下游产品。这样就导致了中石化、中石油对丙烯的定价跟着地方炼厂跑的现象,而大家似乎也早就习惯了这种模式。
但地方炼厂这些年来对丙烯的定价一直存在随意性,从前文利润统计表格中也可以看出,丙烯价格的调整鲜有考虑丙烯价格是否合适,下游是否可以承担的因素,而只是一味以自己的库存压力来定价。而作为建立年份较早的地方炼厂的副产品而言,丙烯的储罐基本上只可以储存3天左右的产量,这导致地方炼厂对丙烯的包容能力十分有限,也导致丙烯常常出现暴涨暴跌的不合理现象。
而国内客户在面对丙烯的变化是,也逐渐由习惯演变至抗拒继而寻找新的出路。外商多是与国内客户签订长约;天津渤化常年与山东几家厂家签订长约;华东新成立的部分MTO及PDH企业也均有采取此种方式。而让人倍感无奈的山东市场中,听闻万华、京博等也逐步与下游建立长约户的关系。丙烯上下游企业根据自身状况,签订长约供销框架。减少投机性行为,降低采销压力,稳定生产。
市场永远是在前进的,我们不能只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的问题。熔断的丙烯不该有熔断的市场,编者再次也呼吁丙烯行业定价机制的制定,呼吁上下游产业链的齐心合力。希望,迷茫的市场能再次把准风向标,2016年,我们携手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