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油价‘腰斩’了一半多,中石油、中石化的页岩气开发已经很困难了,民营企业更是举步维艰。”一位中石油内部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中石油、中石化在开采页岩气上,也提出了降本增效,缩短钻井周期,减少成本。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勘探专家翟光明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5年6月,全国完钻页岩气井610口,先后投入生产井180口,累计产气量为26.8亿立方米,其中2014年产气12.47亿立方米。
而据了解,中石化宣布已建成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产能,中石油是25亿立方米,但两家企业实际的总产量今年可能只有40亿~50亿立方米。
显然,无论按照何种统计口径,这一现状都与此前的《页岩气发展规划》中,提出2015年页岩气产量65亿立方米这一目标相距甚远。
“两桶油”之外,对于页岩气投资的其他企业态度则更为谨慎。
此前,2012年12月,第二轮页岩气20个区块招标结果对外公布,因这是中国首次向民营企业开放上游探矿权而备受市场关注。这在场招标中,大油气无一参与,反而引来了包括华电这样的外行企业。其中,华瀛山西能源和北京泰坦通源两家民营各拿下来一区块。
随着三年探矿权有效期即将到期,中标的多数企业仍在进行勘探、钻井等前期工作。
“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地质构造复杂、沉积类型多样、含气量偏低,页岩气开采成本巨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表示,其课题团队进行的模型测算,中国的页岩气开采单位成本为1.8元/立方米。如果再加上各种税费,保证企业12%的内部收益率的情况下,盈亏平衡点的含税出厂价格要在2.667元/立方米。但目前,国内民用天然气价格在1.85元/立方米~2.88元/立方米之间,随着油价走低,年底前价格继续下调的声音也不绝于耳。“
“我预计,我国的页岩气第三次招标,民企积极性仍然不会太高,因为开采成本高,油价低,利润太少。”中海油前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此前在世界知识论坛上曾表示,中国的能源目标已从保证供给转变为调整结构。想提高社会全行业的运行效率,但能源价格比美国高,所以基础效率就要低。要想提高运行效率,关键是加大市场的开放程度,让更多的竞争主体参与进来。
急需配套油气改革
从2014年的数据来看,包括致密气、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产量为430亿立方米,占到总产量的33%.非常规气的资源储量潜力大,产量越来越多,战略接替地位日益凸显。
“现在中国油气稳产的压力很大,弥补大油田气产量递减的难度越来越大。”翟光明指出,西南老气田、克拉2、涩北等气田已进入递减阶段,榆林、靖边、英买力气田群、玛河等重点气田在“十三五”期间也开始递减,所以维持已开发气田产量规模需要新增储量来接替。
“中国加快进行油气改革,这也是影响企业投资页岩气领域能否挣钱的根本。”郭焦锋认为,中国的页岩气“革命”需要对油气领域进行上、中、下游的全面改革,否则企业将面临页岩气开采出来、卖不出去的困境。
其中,上游改革的主要是让更多的企业取得勘探权,如何落实到地更为重要。其实现路径包括对矿业权进行招投标、建立区块勘探权的退出机制。同时,建立矿业权的交易市场、建立地质资料的“数字银行”,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共享地质资料。
而对于中游的改革主要是进行管网改革,明确这种原本是天然垄断的管道企业的性质,应该转型为专注运输企业,同时建立管道容量交易平台,让企业公示天然气管道输送的成本、费用、价格以及其他实时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