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连访问美英等国,“走出去”再次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荣膺全球化工大国称号。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化工业无论是产品海外竞争力,还是在海外投资布局,抑或是品牌影响等,与其巨大的体量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与我国对外贸易整体始终保持顺差相比,化工进出口长期处于逆差状况,行业弱势地位明显。因此,为彻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一批优势企业应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利用国内外有利因素,鼓足勇气率先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产能输出与产能合作为手段,积极谋求海外发展。
当前,国内化工面临着非常难得的海外产业布局机遇。一方面是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产能输出与产能合作的资本效率,另一方面是以原油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提供了广阔而巨大的商机。因此,对于外向型化工企业,以及出口份额较大和具有较强资本实力的贸易企业,可谓走出去恰逢其时。
笔者以为,当前化工业实施产能输出与产能合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首先,本币升值促进投资效率和成功率大幅提高。近几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不断刷新,尽管今年汇率有所波动,但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本币升值意味着等量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增强,无论是在海外投资建厂,还是实施收购兼并重组,都能节省大量的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当前,全球经济仍笼罩在后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加之欧债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二者所产生的综合后遗症尚未消退,许多国家经济仍陷于停滞或倒退,失业率上升,政府压力巨大。因此,适时在上述国家实施产能输出与产能合作,会促进当地经济复苏和提供就业机会,还可增加地方税收,由此取得政府支持的力度就会更大,投资兴业的成功率自然会大大上升。
其次,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当前,国内化工产能已进入全面过剩阶段,亏损经营、出口竞相压价已屡见不鲜,“窝里斗”的结果是牺牲了行业及业内企业的巨大利益,反而让肥水流入外人田。然而,实施产能输出,就能减缓或减少国内同类产品供应,缓解供需矛盾,有利于改善市场运行状况。同时,鉴于国际原油价格已跌入几十年来低价,加之长期以来波罗的海指数保持低位,意味着海运费用非常低廉,有利于产能输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物流周转。而特别是就地生产与消费,不仅能提高产品单位毛利,还可以让当地消费者获得价廉物美的产品。
再次,可以有效规避贸易壁垒。近年来,我国出口较多的产品如橡胶轮胎、磷酸盐、草甘膦、多晶硅等,时常遭遇输入国的“双反”调查,严重影响我国化工产业在海外市场的声誉,也使相关企业付出了过多的应诉精力和费用。而在海外直接建厂,就地采购原料,就地销售,可有效避开贸易壁垒。
最后,有利于改善贸易结构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我国化工对外贸易之所以存在较大逆差,其根本原因就是出口以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原料型初级产品居多,而进口则以新型化工材料、附加值高的产品居多。因此,实施产能输出,就会对冲掉一部分贸易逆差,改善化工整体对外贸易质量。另外,海外建厂可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促使经营活动必须按照国际商贸惯例执行,更容易引入先进管理方法,快速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