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化工报》1版《PX发展严重滞后成为芳烃产业链短板》曾报道,“十三五”时期,我国芳烃产业链将延续“过冬模式”;作为芳烃产业链承上启下的核心,我国PX发展长期滞后于下游需求,成为整个产业链的短板。
PX,可能是如今人们最熟悉的石化产品。2007年至今,一系列的PX事件让这个词越来越为公众所熟知。然而,让PX成为热词的不是它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而是一系列抵制事件的持续发酵。经过厦门、大连,再到宁波,几次反PX事件之后,新的PX项目在中国已是举步维艰。
与我国PX产量增长明显放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边一些国家趁机大上PX项目,而且均把我国作为目标市场。韩国和日本是目前我国PX进口大国,进口份额约占55%。韩国PX产能从1990年的26万吨增长至525万吨,未来出口将占总产量的50%左右。日本作为全球最早生产PX的国家之一,80%以上的PX产品用于出口。就在大连发生反对PX游行事件的几天之后,新加坡裕廊芳烃集团投资24亿美元,开始兴建号称当时全球最大的PX项目,2014年已投产,产品全部销往中国。为何在国外大行其道的PX项目,在中国却如“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公众对于PX项目的信任危机是重要原因。
在如此形势下,若想突破瓶颈,在社会高度关注和重压下将拱手于人的PX市场夺回来,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确保环保和安全的前提下,持开放的态度发展PX产业。
首先,要合理规划,在选址方面充分考虑公众利益,确保生态、环保、安全优先,最大限度从源头上解除公众的焦虑。其次,企业实实在在的行动是对PX项目最好的宣传和解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管理,以如履薄冰的态度强化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环保管控,不能有丝毫大意,搅动公众本已十分敏感的神经。再次,提高项目的透明度,将知情权和参与权交与公众,将公众关心的安全环保、应急处置等问题广而告之,取得公众对项目建设的理解和支持。
曹湘洪院士曾这样比喻,每个人都知道老虎很危险,但没有人为此而不去动物园。为什么?因为大家相信只要笼子牢固、管理得当,老虎再危险也很难跑出来伤人。同理,只要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PX项目各相关方持之以恒地言必行、行必果,让公众看到工作实效,就能逐渐给PX项目正名,让公众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