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进口已经基本接近饱和、全球农产品价格低迷带来需求下降、产能过剩却开工率高企等诸多不利因素作用下,明年的磷肥市场较为悲观。笔者在此通过回顾过去,来展望明年的磷肥市场。
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磷酸二铵出口增加了近200万吨,同比增长83.47%,磷酸一铵增加了64万吨,同比增长了53.05%。在中国今年进出口出现大幅滑坡的情况下,磷肥出口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国内磷肥产量同比增加了170万吨(折纯P2O5,下同),扣除出口增长,在产能近乎充分释放的情况下,国内磷肥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了40万吨,占总产量的3.5%,也就是说今年1~8月份国内磷肥供大于求的矛盾并不突出,价格稳定自在情理之中。取得如此成绩的核心拉动力是出口,支撑出口的关键因素有以下两个:
一是磷肥经历了一个去库存化和补库存的完整周期。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磷肥价格的暴跌完成了全球磷肥的去库存化过程。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磷肥价格不断上涨,意味着库存的严重不足,全球磷肥进入补库存阶段。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今年,从而形成了今年以来磷肥价格的稳定和出口量的大幅上升。磷肥上市公司半年报和年报显示,今年磷肥板块普遍盈利,而2013年和2014年则是普遍亏损。今年大宗商品价格都在低位徘徊,而磷肥价格却在高位徘徊。对此反常现象,笔者有以下结论:宏观的周期不能广谱地应用到每个产品上。农产品和化肥都是季节性的产品,去库存和补库存的周期都要长于工业品。
另一个是中国关税和增值税政策的调整。假如中国没有取消淡旺季关税,那么上半年国际磷肥市场必然出现大涨行情。中国全年统一出口关税,一方面抑制了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促进了出口。增值税政策的调整对后期市场的稳定也起了关键作用。在当前经济形势下,1~8月份国内磷肥表观消费量增加是不可实现的,补库存阶段已经进入尾声,价格在8月份已经有掉头向下的压力,但在8月份宣布9月1日起对化肥恢复开征增值税的情况下,市场热炒化肥会涨价,由此带来出口和国内提前的储备,消除了短期价格下行的压力,透支了未来的消费。
磷酸产能过剩,而企业普遍在盈利下开工率高企,同时全球农产品价格低迷,其他化肥产品尤其是尿素价格大幅下跌,主要进口国印度补库存接近尾声。以上因素决定全球磷肥即将步入下跌周期。虽然中国磷肥的集中度相对较高,但这不足以成为阻止磷肥价格下行的理由。因为国内没有任何一个通过限产保价来改变供求关系的成功案例,相信磷肥也不会例外。在无法做到限产的情况下,通过联盟来维持价格的稳定,反而会导致供应的增加,加剧过剩,最后很可能会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笔者认为,中国磷肥化解产能过剩的希望在出口,当前实现的手段只能是通过价格战倒逼国际上部分磷肥生产企业停产,降价已经是磷肥企业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