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丙烯酸应加快行业整合 实现凤凰涅槃
丙烯酸应加快行业整合 实现凤凰涅槃
  • www.chemmade.com
  • 2015-09-21 14:07:46
  • 中国化工报
  • 近期,国际原油低位反弹后又开始走弱,高盛更在其9月11日发布的题为“更长期的低位”的研报中预测,油价有可能跌至20美元/桶。一时间人心惶惶,大宗化工品市场行情一片惨淡,价格创新低的报道屡见报端。据化工在线监测,以2014年年初的数据为参照,截至9月14日,布伦特原油跌了58%、WTI跌了55%、山东丙烯跌了50%,而丙烯酸以61%的跌幅高居有机化工品跌幅榜榜首。回顾前几年丙烯酸高高在上时的情景,业内人士不禁感慨落架凤凰不如鸡。

     

    产能产量增加太快是国内丙烯酸败落的罪魁祸首。据统计,国内丙烯酸产量从2010年的103万吨左右发展到2014年的181万吨左右,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5.1%。特别是2014年,全年新增产能89万吨,比2013年增加了47.8%,产量也增加了19.1%。如此快的产能增加,一方面归咎于国内煤/甲醇制烯烃和丙烷脱氢(PDH)项目的大量投产,解决了丙烯酸原料丙烯的供应问题,另一方面也与前几年丙烯酸行业盈利状况太好有关。

     

    从全球来看,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丙烯酸产能达到了730万吨,国内产能占到了全球产能的37.7%,当年80%的新增产能来自中国。产能占据前列的分别是德国巴斯夫(119万吨/年)、陶氏化学(112万吨/年);日本触媒(84万吨/年);法国阿科玛(63万吨/年)和新加坡裕廊化工(56万吨/年)。相比之下,国内10家左右丙烯酸厂分享100多万吨的产能,规模普遍偏小。另外,国内丙烯酸生产装置几乎全部引进日本或德国的“丙烯两步氧化法”成套技术,其核心催化剂依赖进口,在生产成本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成本偏高。

     

    从产品结构来看,国内丙烯酸厂家所产丙烯酸酯的比重偏高,精丙烯酸的比重偏低,产品结构并不合理。今年以来,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主要用于涂料和黏合剂领域的丙烯酸酯消费受到了很大限制。而精丙烯酸主要用于生产SAP(超吸水性树脂),SAP又被广泛应用于婴儿纸尿裤、妇女保洁用品等领域,其需求并未受到经济环境的太大影响。国内SAP生产企业共有20余家,但较具规模企业主要为外资,国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且生产工艺不稳定,以抢占中低端市场为主,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的婴儿尿不湿和妇女保洁用SAP高端市场则主要由外资企业垄断。因此可见,丙烯酸厂家的产能过剩主要为结构性过剩。

     

    2015年,随着烟台万华和台塑新装置的投产,国内丙烯酸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据统计,1~7月份全国丙烯酸累计产量约90万吨,同比减少了14%。即便如此,市场仍是买方为主,生产企业弱势苦不堪言。

     

    与此同时,德国巴斯夫和韩国LG化学今年都有丙烯酸新装置投产,日本触媒也有新项目投入建设。据统计,2015年亚洲、拉美、中东、非洲将新增产能110万吨/年,丙烯酸装置负荷率将由2013年的近80%,降至2015~2016年的65%左右。

     

    综合来看,全球丙烯酸行业进入了产能消化期,残酷的行业洗牌或不可避免。国内丙烯酸行业应加快行业整合,立足自主创新,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如此才能实现凤凰涅槃。

  • 文章关键词: 丙烯酸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