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国内环氧乙烷价格已由原先的10000元(吨价,下同)跌至目前的7200元左右,环氧乙烷成为原油价格暴跌的“受害者”。纵观后市,环氧乙烷“破七”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其价格波动将呈现加速赶底的主流趋势。
——央企民企强势PK,加速价格走低。2005年后,随着外资、民营企业涉足环氧乙烷行业步伐加快,少数大型央企一统天下的格局被迅速打破,其既有市场份额出现快速下降,而民营企业市场份额逐年提高,当前已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从对垒双方看,市场已形成特征鲜明的两大阵营,各具竞争优势。央企有优越的乙烯资源条件,且装置大型化;而民企则拥有不断拓展的下游,自我消化能力较强。
德纳(南京)化工有限公司总裁秦旭东告诉记者,环氧乙烷竞争加剧是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央企自然不愿意失去既有的市场和客户,加之环氧乙烷储存困难,并且极不便于长途运输,故只能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就地就近销售产品。而民营企业的产品市场定价权稍显弱势,且自用之外仍有很大商品量需要市场消化,因此竞相压价成为新常态,环氧乙烷价格一路走低。
——供应过于集中,装置体量趋大。在短短3年间,环氧乙烷就由高附加值赚钱明星变成亏损大户。国内环氧乙烷产能2005年为37万吨,之后经历了10年连续扩张,仅2014年就新增150万吨,至当年年底国内总产能已突破400万吨。这些新增产能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区域相对集中,市场交集较大,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山东、辽宁、吉林等东部沿海地区,目前已占全国总产能的60%以上,如长江下游一带,产能规模已逾100万吨。
另一个显著特点环氧乙烷单套装置能力趋于大型化。与早期装置规模普遍10万吨上下相比,如今新增装置能力动辄20万吨以上,并且伴随而来的是一家企业拥有数十万吨的产能集中情况。因此,秦旭东认为,尽管当前行业负荷率仅维持在六成左右,单位产品平均亏损800元,但由于供应过分集中,市场难于消化,产品价格缺乏有效支撑,只能是跌跌不休。
——下游需求不足,供需匹配尚待时日。从产业链考量,消化过剩环氧乙烷的最终途径是扩大下游需求和拓展使用领域。据秦旭东介绍,虽然环氧乙烷下游有5000多个品种,但基本属于多种小批量范畴,目前成气候的主要下游只有乙二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减水剂、乙醇胺四大系列,稍具规模的产品也仅限于一二十种。而不尽如人意的是,当前这些主要下游需求并不理想。
乙二醇是环氧乙烷的最大下游,而乙二醇的重点下游又是聚酯业。目前受内外大环境影响,聚酯业持续疲软,最终通过传导削弱了乙二醇对环氧乙烷的需求。当前,最被看好的下游是新材料领域,如混凝土减水剂。随着我国高铁、地铁、高速公路、核电建设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对外工程扩张,聚羧酸减水剂的有效需求将逐步增长。但与过量的环氧乙烷供应相比,因减水剂总产量保持在较低水平,如2014年仅有70余万吨规模,消耗环氧乙烷还相当有限。其他系列更是杯水车薪。“二元醇醚溶剂的环保替代性较好,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产业引导而在国内普及状况并不理想,德纳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显然,新领域新需求的开发和培育并非一日之功,因此短期内不可能在市场上产生价格支撑。”秦旭东说。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环氧乙烷正处于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上,产业填补空白阶段已经完成,正处于惯性投资阶段的尾端。正是过去几年超常规发展让行业跌入深渊,市场出现的白热化竞争实属必然。在随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只有依靠行业自发力量调节,在进一步淡化市场预期、动摇投资冲动、冰封扩能行为之后,并有一定数量的落后产能退出,环氧乙烷价格才能触底企稳,进而复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