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适应新环境 煤化工行业练“内功”
适应新环境 煤化工行业练“内功”
  • www.chemmade.com
  • 2015-07-21 10:07:27
  • 和讯网
  •     煤化工经过前期热火朝天发展后,随着油价的下跌,国内环保标准不断提高,进入一个发展新周期。
        
        “对于我们企业而言,投资速度慢下来了,一些项目变得没有经济性,暂时搁置的不在少数。”一家陕北煤化工企业人士称,“我们一直坚持做技术研发,延长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
        
        煤化工主要是以煤作为燃料的化工产业链,其产品多由石油天然气化工供应,项目的经济性与油价关联。国内一般也把煤制油、煤制气归入煤化工的范畴,从事煤化工的企业,在工艺链条上,常常既有煤制油、煤制气产品,又会产出各种化工品。
        
        煤化工的新环境
        
        7月7日,国家能源局对外发布《关于规范煤制燃料示范工作的指导意见(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煤制燃料示范项目建设,同时要坚持最严格环保标准,示范项目执行能源、化工领域现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或更高环保要求。
        
        “煤制油煤制气都由于去年以来的油价下跌陷入不景气,很多项目都搁浅,主要是出于经济考虑。煤化工也更是如此,比煤制油气更早受到冲击。相比之前的热火朝天,这次主要是经济性不足。”上述人士称。
        
        煤化工发展一直有波折。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首次提出开展煤化工示范工作。全国各地掀起对煤制气行业的投资热情,提出大量项目建设计划。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规范煤制气产业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将煤制气项目的审批权限收紧到国家层面。2011年3月,发改委明确禁止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含)以下煤制气项目。
        
        2012年1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煤制气产量将达150亿立方米,占国产天然气的8.5%,煤制气首次写入天然气发展规划。2014年,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及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措施下,煤制燃料重新收紧。
        
        在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中,煤制燃料示范项目更加突出环保高标准,量水而行,很多前期项目则陷入停顿状态。“十三五”能源相关规划正在制定,煤化工产业也将进入一个新时期。
        
        “从企业角度看,环保问题只要投入都能达到标准,只是企业投入时,要计算承受能力。”他这样说。
        
        行业低潮练内功
        
        煤制燃料就是通常所说的煤制油、煤制气,即以煤炭为主要原料,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进行加工转化,生产汽油、煤油、柴油、航煤、石脑油、成品油调和组分、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等液体或气体燃料的行业。
        
        煤化工工艺路线众多,主要包括煤制油(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烯烃(MTO、MTP)、煤制天然气、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还包括正在探索的煤制芳烃。
        
        代表性的项目有神华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神华包头煤制烯烃(MTO),神华宁煤煤制烯烃(MTP);大唐多伦煤制烯烃(MTP),神华、伊泰、潞安煤间接液化,大唐克旗和阜新煤制天然气,中天合创乌审旗煤制二甲醚,河南煤业通辽煤制乙二醇等。
        
        截至到2014年底,国内拟建在建的煤制气项目在5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西部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如果加上企业拟建的项目,根据民间机构的粗略统计,新疆和内蒙两地的煤制气项目产能就超过2000亿立方米,高于2014年底国内天然气消费总量。
        
        “很多项目不可能开工,我们集团下属的一些项目已经悄悄搁置。去年油价下跌后,投产的煤化工项目,主要是甲醇产品都是惨淡经营,油价跌的太快。”上述人士这样说,“别看一些企业表面风光,其实苦处很多。”
        
        但随着油价下跌,国内的煤炭价格也从2011年底就开始下跌,今年以来煤炭价格也已经连续下滑,两相对比,煤炭价格下滑幅度还要超过油价,煤化工还是缺乏经济性?
        
        “市场煤价连续下滑不假,但目前多数煤化工项目都是由自有煤矿供煤,前期可行性报告的煤价都很低,所以不存在煤炭价格的问题。”上述人士分析说,环保是硬性指标,没有哪家企业敢于逆政策而行。
        
        不过作为一项产业,企业不可能全盘停掉。“我们就是坚持研究透产业链,提高煤炭转化效率,摸索一些新的技术和工艺路线,通过全产业链产品分散价格变动的风险”。他这样解释说,标准提高、效益缩减后需要拼技术、拼管理。
  • 文章关键词: 煤化工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