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化工资讯 > 行业资讯 > 我国炼油工业盲目扩张 未来五年每年过剩2.5亿吨
我国炼油工业盲目扩张 未来五年每年过剩2.5亿吨
  • www.chemmade.com
  • 2010-06-21 09:28:23
  • 中国经济网
  •   随着世界石油产量逐渐达到峰值,业内对后石油时代的到来担忧从未停止。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曹湘洪呼吁,我国炼油工业的盲目扩张状态需要引起重视,未来5年将可能每年过剩2.5亿吨。
      
      后石油时代或就在眼前
      
      世界石油产量达到高峰之日就是后石油时代到来之时。但峰值什么时候会到来成为当今世界石油地质学家和石油经济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即便是按最乐观的估计,世界石油产量也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
      
      曹湘洪表示,从全球石油勘探的形式看,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新发现的油田数量不断减少、规模也在不断减小。而且勘探开发难度也越来越大,近几年新的石油发现大都在海上而且在深海。全球90%的油田进入成熟时期,一大批油田的产量经历高峰后在不断下降。
      
      我国石油资源的未来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据预测,我国常规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12亿吨,到目前探明率为39%,勘探方面还处在中等成熟阶段,我国未来20—25年平均每年可新增可采储量1.8—2.0亿吨,但探明储量的品位在不断下降,低渗、超低渗、超稠油储量所占比重加大,已开发油田总体上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
      
      “从长远看,石油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后石油时代的炼油工业面临资源和价格的挑战不可避免”,曹湘洪说。其力证是,2008年全球石油供需基本面失衡、投机基金炒作、产油国地缘政治不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国际油价曾升高到147美元/桶,创下历史新高。
      
      国内炼油工业盲目扩张
      
      但令人担忧的是,虽然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石油产品需求仍将以较快速度增长,但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各地炼油工业的扩张却呈现盲目扩张的状态。
      
      曹湘洪表示,由于炼油项目对地方GDP的贡献大,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引入三大国有石油石化公司竞争建设大型炼油项目,同时地方炼油企业也以燃料油(资讯,行情)加工或沥青生产等名义无序扩张,盲目发展的冲动十分明显。
      
      按统计,当前我国拟新布点的大型炼油项目13个,新增炼油能力达3.2亿吨/年,项目遍及十多个省市。而且这些规划中的项目都希望再“十二五”期间建成。届时,我国炼油能力将突破8亿吨/年,与预计需求的炼油能力相比将超过2.5亿吨/年。
      
      曹湘洪表示,这种无序扩张的背后缺乏可靠的资源基础。“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早已达到51.2%。从长远来看,我国国内的石油产量只宜维持在目前的水平,即年产1.8亿吨-2.0亿吨左右,新增炼油项目的原油资源必须从国际市场获得,而世界石油产量正在接近或许已经达到峰值,即使按乐观派的观点,我国2015年前建成的一批项目,15年左右也将出现难以从国际市场获得资源的困境。”
      
      另外,他也表示,炼油能力大量过剩会造成部分炼厂可能低负荷运转,部分炼厂可能停工停产。也会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很大压力。
      
      出口解压不切实际

      
      面对炼油产能的急剧扩张,有人认为,国内能力过剩,产品可以出口来缓解压力。对此,曹湘洪表示,“通过少量成品油出口,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可以的,但大量出口成品油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他表示,当前发达国家通过采取节油措施,石油消费不仅增长趋缓,而且有的已呈负增长。欧洲、日本已开始关停已有炼厂,石油生产国则加大发展本国炼油及时化工业,逐步呈现出原油向出口产品的转变。
      
      “亚泰发展中国家也加快本国炼油项目的建设,从国际市场买原油,长途运到国内,再将产品销到国外,缺乏竞争力,即使可以实现部分出口,也是把治理污染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留在了国内。”曹湘洪说。
      
      因此,他指出,未来我国必须严格控制炼油加工的总能力。要在比较准确估计“十二五”我国成品油市场趋势的情况下,确定“十二五”的炼油总能力,严格实施宏观调控,坚决防止打“擦边球”擅自开工建设炼油项目,迅速扭转无序发展的局面。

  • 文章关键词:
  • 化工制造网 信息客服热线: 025-86816800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化工制造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